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信阳潢川故里陈元光家族文化遗址巡礼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阅读:24678
  • 回复:5
  • 发表于:2018/7/3 13:21:46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信阳潢川故里陈元光家族文化遗址巡礼

漳州市委党校教授 何池



 

 

近两年,笔者参加了厦门陈元光研究会举办的陈元光学术论坛,结识了前来参加论坛的河南潢川县政协涂白亮主席率领的陈元光研究团队成员陈国太(县史志办主任)、杨峰(县政协文史委员)等,以及信阳市史志办陈晓玲主任,听取了他们关于陈元光籍贯光州(今信阳潢川)的发言,参阅了他们带来的明清《光州志》关于陈元光及其家族在光州的史料记载,这些言之凿凿的史料,厘清了长期以来关于陈元光籍贯问题的多种争论,拨开了陈元光故里的层层迷雾。面对这些确凿可信的史料,笔者不得不重新审视30多年来在陈元光籍贯问题上所秉持的“固始说”立场。服从真理是学者应有的学德,这里的“真理”就是可信度高的史料!

当然,除了认真审阅与思考《光州志》中关于陈元光及其后裔的记载内容之外,笔者还觉得必须现场考察与这些史料所载的相关历史遗址的情况,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史料记载的真实性。恰好于戊戌年仲夏5月底,笔者接到了潢川县政协牵头组织的“陈元光研究会成立大会”邀请函,终于促成了笔者的潢川之行。同行的还有漳州市资深的陈元光研究专家、闽南师大闽台文化研究所(现为闽南文化研究院)原所长汤漳平教授,以及云霄县开漳历史博物馆馆长汤毓贤研究员,一起见证了此行的所见所闻。

 

  • 《光州志》记载有关陈元光及其后裔的史料



     

    长期以来,关于开漳圣王陈元光籍贯之争一直不绝于耳,大多数学者(包括本人)相信漳州地方史志所载为“光州固始人”(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之四·秩官志·唐名宦传·陈元光条;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一·陈政),一直认为陈元光是固始人。2016、2017年两年来,随着信阳市潢川县政协、史志办学者参加了在厦门、漳州数次举办的“陈元光学术研讨会”,陈元光籍贯之谜逐渐清晰起来,潢川学者以确凿的史料记载有力地说明陈元光故里是光州(今信阳)弋阳人。弋阳就是今天河南省信阳潢川县南城的古称。

    1、历代《光州志》言之凿凿

    首先我们得仔细介绍古多版本《光州志》里多处记载的陈元光的事迹、传记,其孙陈酆、曾陈咏、玄孙陈章甫,甚至到第36世陈烨等后裔的事迹,以及祭祀陈政、陈元光、许天正、马仁等主帅、戍闽将领的宫庙。这是同时期《固始县志》所没有的。现把笔者披阅的古《光州志》这些有关记载引录如下:

    顺治十七年孟俊纂修的《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乡贤》记载:

    “唐,陈元光,光州人,字廷炬。风姿卓异,博览经书。年甫十二,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铃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救,公轻骑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驻刺史以主其事。时宰相侍从裴炎、娄师德等以为非公不可,遂可其请,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簙尉以下,听自注用。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潜抵岳山,公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民哭而祀之。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 。三十六世孙陈烨来为光州知州,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之左。”

    “陈鄷(元光孙), 字有芑,旧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父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回漳州松州书院执教)。酆授辰州宁远令,回访光州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建观察史,乞遵旧制,命陈鄷领(漳)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乃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祖父之政。”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五十六·《忠义列传》篇中对陈元光亦有同样的的记载。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八,《选举考·荐辟》载:

    “唐天宝初,陈鄷,光州人,以祖元光功,世守漳州,居闽,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柄国,复隐居光。漳乱,闽人复请公为漳州刺史。父珦、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宦业》载:

    “唐,陈詠,字正雅,闽人。唐大历间,刺史郑昌仕表其器可比仇香,补授汝宁录事,转恩州参军。京(兆)尹黎干请于朝,曰:‘陈詠酬酢,如钟含音,大小随叩,如水待汲,方员随器,乞留府摄治中事。’上从之。丁父忧,起复补光州司马,秉旄仗节二十余年,守职无玷,加本州团练使,率正直遵国宪,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陈章甫,字尚冠,詠子。唐建中初年,举明经,转庐州司理,吉州别驾,淮西督府参军,值吴少诚叛上京,十九岁得光州司马,竟代父本州团练,元和三年转京兆司田兼领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终光州,诏许之。元和十二年,詠卒,扶柩归漳。敬宗初,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士民爱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

    从以上记载可见,陈元光的儿子陈珦“举明经”后在京都任翰林承旨,见李林甫、杨国忠等宦官弄权朝廷,无意仕进,回漳州执教于松州书院,培养出漳州第一批文化人才。父亲去世后代领其众,承袭父职,为漳州第二任刺史。晚年告老回光州旧第,并在光州家中病逝。其子陈酆(陈元光之孙)曾经回到光州故里,看到浮光山川原壮丽,重新修缮旧宅而再居之数年。酆之孙陈章甫(陈元光之玄孙)因父(陈咏)在光州任上劳瘁成病,向朝廷申请回光州侍奉父亲,“詠卒,扶柩归漳。敬宗初,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士民爱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其时陈氏家族虽然已立足于福建漳州,但终观整个唐代,其后裔与家乡光州之间的往来是很频繁很密切的,甚至到了明代,光州陈氏后裔仍然记得先祖,州民还給陈元光立了祠庙,以四时祭拜:

    《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宦业》中,明“陈烨”记载:

    “陈烨,字惟实,福建龙溪人。万历初,以举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产于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闽,因为闽人。以故公视州之绅士黎庶,犹其亲姻比党也。时执政者以天下赋法不一,行一条鞭法,奉行者犹未全善。公延访汰蠹,成画一法,民受其庇,于文庙前建龙门奎楼,为文笔峰,风气大振,文运日昌。州志残缺,礼聘刑部郎中陈璋修补,士大夫感公德,以元光旧封广济王,为建庙儒学东,以公配食,复祀名宦祠中。” 

    从《开漳陈氏族谱》可见,陈烨(号肖崖)为陈元光36世孙。万历二年(1574)任光州知府,万历四年(1576)《光州志》编纂完成,作为地方长官,他欣然应邀給这部新版志书写序,他在序的末尾这样说道:

    “烨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时随父政领兵戍闽,因家焉。今(烨)来守是邦,则视邦之士夫子弟,皆其乡人也,敢敬与在位执事及乡先生子弟共勖诸。”

    因为先祖及后裔族人均在福建漳州落籍,所以他在该序末署名明确自己是“闽龙溪”人:

    “明万历丙子,知光州事闽龙溪肖崖陈烨谨序。”(《卷首·序例卷》的《光州志旧序》篇)

    陈烨在万历初光州知府任上,勤政惠民,政绩卓著,深受士民爱戴,所以州人张袭贤作《陈公条鞭德政记》一文,赞陈元光三十六世孙陈烨为光州人民请命,善政爱民称:

    “公号肖崖,福建漳州龙溪县人。领嘉靖甲子乡荐,岁甲戌以亲老借禄谒选,得河南汝宁府光州知州,盖选贤良重牧守也...节操冰霜,一尘不染,人服其清;凡事缜密,一丝不苟,人服其慎;朝夕听政,无问寒暑,人服其勤。论文礼士,重以学行,尊贤养老,赈贫恤寡,厚以惠慈.听讼折狱,周详明允。其他善政,不能枚纪。……公有心德,民有口碑,爱公之政,感公之心……继来子民者,能允若如兹,心公之心,而法公之法,则子孙黎民尚亦有利,而予文亦籍以不朽矣。是为记。(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十一·《艺文考(上)·碑记》)

    陈烨治州政声卓著,以致于州人缅怀起其先祖广济王陈元光,便筹资鸠工在文庙之东侧兴建广济王祠,祭祀陈元光。陈烨去世后,州人把他奉入该祠配祀,之后又奉祀于名宦祠中。

    所以《光州志》中还有关于陈元光祠庙 “忠义祠祀” 专条记载:

    “唐赠忠毅文惠广济王陈元光……陈设:爵三,饭一孟,馔五器,馒首二盘,羊一,豕一,(同俎)。镫二,炉一。尊一,香槃一。吏目行礼如名宦、乡贤仪。(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三十七·《典礼志(上)》)

    由此可以看出,祭祀乡贤陈元光的活动是官府举办的、规范的、隆重的祭典仪式。

    以上种种记载和史实,固始县志是一片空白。而《光州志》满目皆是有关陈元光家族及后裔的详细记载,这雄辨地证明:陈元光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唐代光州——今潢川)。《光州志》是从宋代就开始,并14次续编到清末光绪的河南光州一方全史,应该说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而其中竟有这么多关于陈元光家族的活动记载,无怪乎该县政协主席涂白亮底气十足地说:“陈元光的祖籍,对于潢川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涂白亮在2016年厦门第3届陈元光文化论坛的发言:“正本清源正当时”。载《光州文史资料陈元光特辑(三)》第248页。)

    2、历史上固始属光州管辖,固始籍亦可说光州籍,但反过来呢?

    从光州地方史志看,历史上固始与光州在行政上是一种隶属的关系,让我们了解一下光州(弋阳)的历史沿革。

    《禹贡》载,光州为扬州之域(扬州所辖)。战国隶属楚国。明《一统志》称:“古黄国在定城废县西一十二里,今州南城即其地。黄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阳,弋阳即光州也。“

    汉代之后光州疆域沿革变化情况如下:汉为弋阳国。后魏置弋阳郡,隋至初唐承袭之,属淮南道,下辖有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唐武德三年(620)改弋阳郡为光州(亦是郡一级),州治在光山。太极元年(712),光州州治迁定城(即古弋阳城,今潢川),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明朝成化年间,从固始划出一块土地,设商城县,这样光州辖有四县:光山、固始、商城、息县。清雍正二年(1724)升光州为直隶州,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全国兴县废州郡,因小潢河从光州城中流过,光州改称潢川,是河南第九行政公署所在地,辖固始、商城等7县。1952年,潢川连同所辖县整体并入豫南信阳地区(今天的信阳市已辖有浉河、平桥2区和罗山、光山、潢川、固始、息县、新县、淮滨、商城8县)。

    从上述历史沿革可见,从后魏到1951年,光州一直是州郡一级建制。从弋阳(址在定城),而光州,而潢川。

    既然固始历史上属光州管辖,那么,从泛光州而言,籍贯固始的人也可以说是光州籍,就如云霄县人在外面可以说是漳州人一样。但是反过来说,籍贯光州称籍贯固始可以吗——好像有问题了。这应该是一个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了。

    《光州志》编纂者的态度是一丝不苟的,对光州及所属各县的乡贤、名宦、名人,我们看到了比比皆是这些人籍贯是写得毫不含糊:某人是光州某县人,甚至是某县某乡的。如果确实是出生于州治所在地的,方称“光州人”或简称“光人”、“州人”。以下例子可见: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乡贤》篇载:

    “元 张铉,字用鼎,州人……”,“明 陈固,州人……”,“明 张安仁,州人……”,“王义,州人……”,“陈固,州人……”。

    卷之十·《人物考(下)·忠孝》篇载: 

    “明 叶方茂 光州人…….”,“喻谦 州人……”,“万凰 上油岗人……”。

    卷之十·《人物考(下)·武职》篇载:

    “唐 王潮,一作潮为光州固始人”,“何德,光州人”,“胡海,光州台子头人……”。

    “明 冯国用,由泗州寓居光州……”,“张唯一,寿州人,洪武初任光州学正,遂占籍于州”……(《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乡贤》)

    由这些记载可见,《光州志》的编撰者绝不会把一位列入名人行列的人籍贯搞混淆的。是外籍因仕宦光州而寓居光州的,是乡村“上油岗”、“台子头”籍的,都写得清清楚楚。在这里,固始虽隶属于光州,但“固始籍”就是“固始籍”,不会把“固始籍”与“光州籍”混淆在一起。即使要以光州带固始,也会说:“光州固始人”,而不会简单的以光州代指固始,或以固始代光州。那么“光州弋阳人”陈元光在福建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光州固始人”呢?无他,只因闽王王审之是固始人。笔者以前曾经在一些史料看到这样的说法——南宋福建史学家郑樵在《家谱后序》中说:

    “吾祖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源流,孰为光州固始人哉?夫闽人称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贵固始也,其实滥谬。”(明 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修订本》(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4页)

    当时笔者认为郑樵这一说法只是针对个别历史人物而言,现在从上述情况来看,这一说法所涉及的并非个别现象。

    实际上,通过近年来各地文史资料的发掘和交流,关于陈元光籍贯潢川(光州)弋阳的史实也得到信阳市固始县政界文史界的认同,固始政府网“根亲文化·姓氏文化”2010年8月20日发表一篇题目为《挖掘固始姓氏文化资源 推动两岸交流》的文章,该文是信阳日报记者采访市委书记刘怀廉的文章,刘怀廉在文中就这样说道: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州、潮州之间发生骚乱,光州弋阳(弋阳,今潢川南城—原注)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先后率府兵80余姓近万名赴泉潮一带镇抚骚乱,军兵眷属就地安家,未回故里”。

     

    二、古光州(潢川)实地寻觅陈元光文化遗址



     

    1、踏勘浮光山

    潢川古称弋阳,是由于弋阳郡境内地处淮河南岸有座弋山,郡在弋山之南,故称弋阳。(郦道元《水経注》)之后称光州则因于弋山改称浮光山。而弋山又称浮光山,是因唐初一位名叫“濮公”的道士隐居于此,采药炼丹,在淮河两岸治病救人,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弋山改名“濮公山”,还在山上建“濮仙大庙”,并塑像祭拜。那么“濮公山”为何又称“浮光山”呢?据《光州志》·山川·“浮光山”条载,这是因道士“濮公炼丹光浮于天,因以此名”。

    浮光山给自幼在这里长大的陈元光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随父南下戍闽在泉潮间平乱征战的戎马生涯中,仍忘不了故乡的这座山峰,他留在《龙湖集》里吟咏的 “浮光昂岳望”诗句就是明证。也因此浮光山南麓的光州陈氏父子率军南下平乱开漳而与闽地开始了密切的关系。

    在陈元光之后的300多年后,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贬谪湖北黄州的苏轼,在南下赴黄州渡淮水上南岸之时,便被光州息县旁边这座平原地区突兀而起的山峰所吸引,登山游览之后,感叹山水独特,风景秀丽,遂挥毫题写下了“东南第一峰”,虽说这“第一峰”对浮光山不免有些过誉,却应该是苏氏游览后兴之所至而发。所以光州人后来便以此对光州总结了“光州十景”,摆在首景的便是“弋山西峙”。

    笔者一行潢川首站就是浮光山。此行目的在于了解浮光山的历史及所在地理位置,以利于弄清楚以前陈元光籍贯“固始说”的重要依据——乾隆《光州志·忠义列传》所记载的“唐陈元光……其系本于胡公满,后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留家焉”的真实情况。究竟浮光山是在固始还是在古光州的潢川?

    笔者一行在县政协文史委员杨峰等友人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潢川西北隅,今属息县管辖,与息县城隔淮河相望的浮光山(濮公山)。

    呈现于笔者眼前的这座山峰就是《光州志》·山川记载的、苏东坡所题词的、“光州十景”之首的山峰,却与笔者的意象有太大落差。这座座落于淮河南岸拔地而起的山峰,陪同的杨峰先生提供了现该山海拨仅150米,但在万里平川的光(州)息(县)一带,却仍然在视觉上給人有巍峨雄壮之感。遗憾的是山体岩壁裸露,有不少地方是人工开凿好似刀削,形成半个垂直山坡,产生出了多个高高的石壁断崖,像个饱历沧桑、瘦骨嶙峋的老人。据当地“濮公山管理区”人员介绍,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兴起,浮光山丰富而优质的石灰岩矿藏,成为附近乡镇办矿厂采石的对象,一座座石灰岩壁化成了优质石灰运往各地基建工场。二三十年时间里,不用说“固始侯”陈孟连的墓葬已荡然无存,“濮公仙庙”亦迁建对面的小山丘上,甚至连高耸的“东南第一峰”主峰亦已被挖成了湖泊,主峰旁边一座低矮山峰被挖走半边,竟成为现在浮光山最高峰,难怪只剩150米的高程了.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也使即将消失的浮光山迎来生机。浮光山现在的管辖县息县出台保护浮光山的文件,成立了浮光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指挥部,规划建设“浮光山国家地质公园”,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幸存的山坡在按计划进行高标准的绿化,挖矿挖出的大湖已蓄上碧绿的湖水,偌大的湖中建起了亭子,木栈道已通向湖心亭,通达山峰顶上。山道旁边竖起的石头上重新镌刻了苏东坡的“东南第一峰”金色题词。这座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浮光山正在逐渐恢复优美的自然景色。笔者看到,虽然不是周末,仍有附近的居民三三两两携带家人前来休闲观赏。

    浮光山踏勘的意义在于:弄清楚了这座光州人文名山是在潢川县(古光州弋阳)西北隅,与息县接壤,而固始县则在潢川的东南面,十多年前笔者曾到过固始访问,固始的友人告诉说该县东南的山脉叫“浮光山”。实际上查阅《光州志·山川》记载,固始东南面那座山脉称“安阳山”,当地人俗称“大山”或“安山”,山的东面与安徽接壤。两座山脉不仅地理位置上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中间还隔潢川固始两个县,相距一百多公里,而且固始根本就没有“浮光山”,只有这座安阳山。因此,杨峰先生在《以史说话——陈元光籍贯新探》一文中说:固始侯“陈孟连的后裔定居潢川,就是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合情合理,因为弋阳城就是因浮光山(弋山)而得名,并且当时弋阳城就是豫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他还说:“我们认可史书中对陈氏先世曾在固始当过侯相的记载,但陈元光与固始的关系就是其先祖历史上与固始的关系”(载2017年《厦门第四届陈元光文化论坛论文集》。2018年2月版),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准确的。然而,固始毕竟是陈元光先祖仕宦及生活之处,应该那里还有其留下的亲属后裔,而且该县与弋阳(光州州治今潢川)相邻,更何况在戍闽唐军里面又有许多固始籍将士及眷属,因此他在《龙湖集》中吟咏了“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诗句,有人认为这说明诗人是固始人。笔者现在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从《光州志》记载及现场考察所得,这两句诗句里面牵涉到两个地理概念——浮光山之麓的弋阳(光州)和固始,吟浮光是想念家乡故里,咏固始既是缅怀先祖曾经执政为民的热土,又是在安抚固始籍将士及眷属,反映出这位大唐儒将至情至性的人文品格。 

    2、寻觅南北城

    小潢河从西向东从潢川县城关中间蜿蜒流淌而过,把潢川自然划分为南北两个城区,现在这里的人们分别称之为“南城”、“北城”。这座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人文积淀十分丰富,我们按图索骥,按照《光州志·图》所载的有关历史遗址方位,在政协文史委员杨峰、县志办主任陈国太的带领下,在小潢河两岸的南北城区逐一寻觅这些已经湮灭和少数尚存的古迹遗址。

    在今天的南城区沿河路,并排分布着“唐光州定城县衙”旧址、“唐光州弋阳郡衙”旧址(这两处历史遗址现在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还好当地政府在原址建置了用青石镌刻的历史遗址说明碑,说明曾经的历史,据《光州志》载,弋阳郡衙是春申君黄歇的府邸改建的)。还有尚存的残旧的南北朝始建的“南国西天”小南海观音寺、乾隆年间始建的南清真寺,以及诸多如民国时期的山陕会馆、独具特色的鉄旗杆,还有已经消失的五龙庙(宫)、关帝庙等,还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二层砖木结构老房子的铺着石板路的古街巷,走在这些小街巷里面,那熟悉的沿街建筑风格,让人恍然置身闽南漳州古街区,不禁有种亲切感。小南海观音寺对面,是一片湖沼湿地,湖沼岸边,杨峰、陈国太告诉说,这片湖沼古代是一片面积数里的南湖,湖的周边是南城(古弋阳城、定城)重要的风水宝地,这里曾经居住着“竹林七贤”的刘伶和稽康、陈政家族、元代著名的大儒马祖常等历史名人。可惜这么丰富、这么重要的名人故居在历史风雨中风蚀虫蛀,加上“左”的思想泛滥,以及不断的城市改造之下,均逃不了在颓圮湮没的命运。

    南城考察之后,我们从新潢桥返回北城区。从《光州志》记载获知,北城区的今天跃进路与航空路交叉口往西的街道两侧,历史上曾经密集分布着城隍庙、文庙、考棚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还有祭祀陈政陈元光的广济王祠、三公祠(威惠庙)、忠义祠、兴贤坊、将军庙等。原来我们下榻的潢川宾馆就是古代城隍庙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里建县政府招待所,之后改建成今天的潢川宾馆。不仅是城隍庙,在南城已看到的类似郡县衙郡衙旧址的说明碑在北城同样出现。

    跃进路与航空路叉口往西几十米,街道的南侧一栋简陋的四层大楼院落,县委、县政协、县纪委等机关单位就在这里,大门前的左边立着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碑,正面镌刻着“忠义祠旧址”,背面则刻着祠主陈元光的简单生平事迹。

    街道对面,从东向西分别是兴贤坊步行街、潢川第二中学、城关第三小学等,这些单位的街口,分别竖立着广济王祠、威惠庙、将军庙旧址说明碑,说明《光州志》记载的历史上这些祠庙全都在这里。

    广济王祠建于明万历年间,陈元光第36世孙陈烨任光州知府,继续弘扬先祖勤政为民精神,受到士民爱戴,在文庙(今天潢川第二中学)旁边、今天的兴贤坊街口建广济王祠祭拜昭烈广济王陈元光。总章二年(669),13岁的陈元光获“乡荐第一”,而后毅然投笔从戎,从这里随父走上了千里戍闽的征途。

    再往西走不远,就到了潢川城关第三小学,学校大门外,竖立着一座“威惠庙旧址”青石碑,这是《光州志》所载的“弋阳三公祠”,该条目曰:“在北城西门里。三神曰威惠侯、昭惠侯、孚惠侯,皆敕封。”“威惠”指宋政和三年(1113)朝廷赐祭祀陈元光的庙额为“威

    惠庙”,威惠侯即陈元光,许天正赐封翊忠昭应侯(志中昭惠侯有误),孚惠侯指为保护陈元光而战殁的营将马仁(志书中这个封号亦有误,应是辅顺上将军)。陪同考察的潢川朋友告诉说,该庙地点就在第三小学校园内,“文革”中“破四旧”把庙給拆了。此庙记载可以追溯到宋。《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三·宋·文忠集·卷九十四·掖垣类稿》(十六一页)宋周必大(南宋丞相)掖垣侍诏诏敕,文曰:“光州城西威惠庙”。

    再继续往东走,就到了“将军庙旧址”石碑跟前,《光州志》卷之二·“祠庙寺观”载:

    “将军庙,在州北城西三里。”

    石碑背面,刻写着陈政的生平事迹。这是潢川唯一祭祀陈政的庙宇。可惜庙亦荡然无存,只有这块新立的说明旧址的石碑。

    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随着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北城这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遭到拆毁建楼的同样命运。现在笔者一行实地查看到的以上众多新立的青石“×××旧址”说明碑,就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无奈。

    3、奶庙与龙湖

    说起固始安阳山顶的奶奶庙(大山奶奶庙),据说供奉的是陈元光的祖母、曾带领增援部队千里南下解了九龙山之围的足智多谋的魏箴(俗称魏妈)。潢川的朋友告诉笔者:巧得很,南城历史上也真有一座奶奶庙。听到这消息,我们3人便欲前往一探究竟。从南城往南驱车仅10分钟,便来到潢川县老城街道办事处辖下一个名叫奶庙的行政村,村(居)委会的办公室锁着。从墙上的宣传栏获悉,该村(居)有人口2107人,辖有夏楼、魏庄、宋河、段庄、曹庄、洪庄、薛庄等11个自然村,看来这是一个多姓氏的行政村。但奶奶庙的位置恰好就在魏庄,庙与所在位置村子的姓氏不禁让我们心里一动——又巧了!陪同我们前来的潢川朋友知道该庙的所在位置——就在今天潢卜路奶奶庙街,他们带我们到原庙址的位置,现在已成为是当地供销社门市部。我们与这里(魏庄)的村民聊起了奶奶庙这话题,从中了解到这座庙始建年代古远,有前后两殿,香火兴旺,因庙而形成天天熙熙攘攘的农贸集市,经常还举行热闹的庙会。“文革”中才拆庙建供销社。但问起庙中供祀的神明是谁,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只知道是一个魏姓女神。庙址斜对面还有一个让人心动的“奶庙小学”,我们又赶到学校找校长询问究竟,时值六一节前夕,学校正在组织学生演出节目庆祝儿童节,面对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提出的问题,这位正忙着的中年校长好像压根没想过这问题。他只能说,这个问题等有时间一定好好研究。不管怎样,了解到该庙的规模、拆毁的时间、供奉的女神姓氏……等等,此行还是有所收获。而且,陪同的杨峰和陈国太两位文史工作者来了兴趣,表示一定想办法把这尊女神的身份研究清楚,给后人一个清楚的交代。

    此行最后一个考察目标是潢川的“龙湖”。 据史志载,古光州、黄国内的两条漫长丘岭之间有一水系,从西北的弋山(浮光山)向东南蜿蜒至潢水,古黄国即在这条漫长的水系最宽阔处的一块高地上建堡作邑后来形成郡国的,丰富的水源保证了两岸民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古代的人们把古黄国都城前的这条河流的宽阔河段称为龙湖。后来,弋阳郡治所就设在龙湖水系向东延伸的东南岸,也就是今天的潢川南城。

    今天这龙湖就横亘于该县西北的付店镇、隆古(龙湖)乡一带,西至柴水,东连潢水(河),流域面积约有20平方公里,其称“龙湖”是因为从空中看该湖,宛如一条活灵活现的奔腾巨龙,龙尾伸到浮光山麓,龙头就在潢川北城旁边。面对着这浩瀚无边的湖泊,笔者从地图上细看发现,从潢川到福建,南下戍闽的征途上亦有几处称“龙湖”的水域,但在潢川这座龙湖面前,那只能称作小水洼,没有哪个龙湖能与之相比!该湖湖水清澈,养育着潢川及周边几个县一百多万入口,可以说是光州的母亲湖,这是真正的龙湖了!从小在龙湖旁边长大的陈元光,取号“龙湖”是顺理成章、妥贴不过了,这既是对龙湖的喜爱,又是对故里的怀念。

                           三、寻访后的几点思考

    此行正好赶上潢川县成立“根亲暨陈元光文化研究会”,来自信阳市有关部门领导、潢川县政协、县志办,文史工作者,以及来自漳州的我们三位学者与大家聚集一堂,共襄盛会。在大会上,笔者应大会之约作了发言,就这两天来的考察所得谈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潢川县应以陈元光研究会成立为契机,组织人员继续对潢川陈元光家族文化遗址、民间流传的有关陈氏家族(包括奶奶庙、龙湖等)的故事、口述历史作进一步的抢救、发掘、保护、整理,以期有更多研究成果问世。同时应该广采博纳,广纳人才,要与福建闽南、台湾及海内外的陈元光研究会、专家学者增进合作,不断壮大研究队伍,共同推进陈元光研究。 

    要对地方史志上有明确记载的有关陈政、陈元光及后裔有关的文化遗址(重要的祠庙)进行有规划的、有步骤的、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进行恢复与重建,让历史上原来就有的、在历史风雨中颓塌、拆除的那些祭祀陈元广的广济王祠,祭祀陈元光、许天正、马仁的三公庙,祭祀陈政的将军庙得以在原址恢复起来,在龙湖岸边把“龙湖”保护碑竖起来,说明这里就是陈元光号的来源。落实奶庙村奶奶庙供奉的神祗是不是魏妈(魏箴),如果是,就得恢复重建奶奶庙,通过这些有意义的工作,既能重现潢川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能让陈政父子和魏妈真正回到故里潢川。

    要尊重和学习邻县固始对陈元光研究的成果。固始文史工作者从20多年前(1990)就开始积极参加漳州、台湾等地区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学术研究活动,虽然固始县志缺乏记载,但他们在参加海内外陈元光研究活动从不缺席,这种踊跃参与的态度,对弘扬开漳圣王文化,对平闽唐军是来自中原而不是从广州北上的论断,对陈元光是中原将相世家而不是岭南“土著”的论断,对当时关于平闽唐军的来源、陈元光家族籍贯的争论,对扩大开漳圣王的影响,应该说是起着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固始还曾多次举办的有关陈元光与闽台关系研讨会,吸引诸多海内外研究陈元光的学者接踵而至。因此20多年来陈元光籍贯“固始说”在漳州甚至台湾以及海内外研究陈元光的学界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可。相比较而言,潢川县的朋友们在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陈元光研究的问题上是集体失声了整整25年,直到3年前(2016)县政协涂白亮主席带领几位同志赴漳,给我们带来古《光州志》有关陈元光籍贯的复印材料,2016年秋在漳州、厦门学术会上才正式听到潢川的声音。所以现在听说陈元光是潢川人,又有古《光州志》为史料证明,这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但在确凿史料面前,包括此次参加本会议的我们漳州学者,再尴尬也得接受,因为我们不能拒绝正确、准确的史料记载!这是做人更是做为学者的学术良知。所以我们准备在我们的关于陈元光研究的课题项目中对陈元光的籍贯作一根本性修改。有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潢川县政协、史志办,以及研究陈元光的朋友们,要与邻居固始县友好相处,毕竟他们这20多年来也为弘扬开漳圣王文化积极而认真地作了许多如上所述的有益的工作。更何况,固始历史上属光州管辖,从广义上说固始籍同样也可以说是光州籍,而且戍闽唐军将士队伍中也真有不少是固始籍。现在固始与潢川又同属信阳地区,学术无国界,更无县界,将心比心,建议平心静气地与固始的同志坐下来,肯定和赞赏他们以前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团结一心,一起认真研究如何合作,共同弘扬开漳圣王文化,在把陈元光研究推向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潢川学者的高姿态,高境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潢川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之外,历史上还出过战国四君子之首的春申君黄歇、“竹林七贤”的刘伶和稽康,元代礼部尚书马祖常,明代户部尚书熊翀(音冲)等多位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笔者此行实地接受潢川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老家亲人的亲情。这次潢川之行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将影响闽漳及海内外陈元光研究的学界同仁,共同把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学术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018/6/13)


爱我所爱
  
  • 微信是SSHY100
  • 发表于:2018/7/3 14:49:02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条理清晰,看后令人神清气爽
  
  • 云卷云舒
  • 发表于:2018/7/3 21:09:27
  • 来自:河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
  
  • 大米哥@聚源冻库水产
  • 发表于:2018/7/8 16:24:53
  • 来自:河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应该给陈元光树立一个大大滴雕像
微信是SSHY100
2018-07-09 09:49:53 回复
大米哥冻库水产13303976839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