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房产超市

主题: 从《资治通鉴》看三王移民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阅读:4733
  • 回复:4
  • 发表于:2021/12/1 8:39:58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历时十九年完成。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定名为《资治通鉴》。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出生我们光州光山,此时他的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

司马光生活的时代,离三王的时间很近;《资治通鉴》成书的时间,也基本上就在五代十国结束刚刚百年的时候。我们来看看笔下三王移民福建的历史记忆。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记载:寿州屠者王绪与妹夫刘行全聚众五百,盗据本州。月余复陷光州,自称将军,有众万余人,秦宗权表为光州刺史。固始县佐王潮(世率以县丞为县佐。唐制诸县,丞簿尉之下,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皆县佐也。路振《九国志》王潮少为县佐,史或者传,写逸史字欤)及弟审邽、审知皆以材气知名。绪以潮为军正使,典资粮閲士卒,信用之。王潮兄弟,始此为潮废绪张本。

资治通鉴·卷二百记载:秦宗权责租赋于光州刺史王绪。绪不能给,宗权怒发兵击之。绪惧,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以刘行全为前锋,转掠江、洪、虔州。是月,陷汀、漳二州,然皆不能守也。王绪之兵自此入闽,为王潮兄弟割据之资。”“前锋将执潮手,泣问计安出。潮为之谋,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绪至,挺剑大呼跃出,就马上擒之。反縳以徇军中,皆呼万岁。潮推前锋将为主,前锋将曰:‘吾属今日不为鱼肉,皆王君力也。天以王君为主,谁敢先之。’相推让数四,卒奉潮为将军。绪叹曰:‘此子在吾网中,不能杀,岂非天哉!’潮引兵将还光州,约其属所过秋毫无犯。行及沙县,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这之后的事,就是“闽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里一笔带过。

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司马光同时代欧阳修撰修的纪传体史书《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960年)与十国(902—979年)的合称。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就是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的统称。

闽(909—945年)是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府(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府(福州),年号龙启,之后闽国政变内乱不断。闽天德三年(945年),南唐于闽国内乱时出兵将其攻灭。

 

 



再后来,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就记载有:“初光州人李仁达仕闽为元从指挥使。王潮兄弟,本光州人。乗唐末之乱,割据闽中,其后兵多光州人。今福州人多能自言其上世出于浮光者。这也是后来明清各版本《光州志》中记载的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弟弟邽为泉州刺史,审知、梁以为中书令,封闽王。兄弟乘唐末之乱,割据闽中,其后兵多光州人,今福州人多能自言其上世出于浮光者。一作潮为光州固始人的出处。

今天,我对《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次三王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定居闽地的思考,不否认现在很多资料、族谱记载王潮兄弟“固始人”的身份,但讨论唐末这次由“光州城”出发的移民,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光州固始人的移民”。原因如下:

第一,寿州屠者王绪从500人起事,西行攻下光州,再到接受秦宗权管辖,被封为光州刺史,绪占光州的三年,招兵买马,扩张势力,绝非只招固始籍兵员。可以说,他的部队是由寿州、光州及两州下辖各县的兵员组成。

第二,因矛盾激化,宗权怒发兵击之,王绪匆忙间弃城南逃,亦是从“光州城”出发的。在王绪的胁迫下,随光寿兵五千人南迁的,亦有被其胁迫的大批“光州治”民众。我们考虑到南逃是突发事件,决策者又是王绪及其妹夫刘行全,王潮只是部将之一,以王绪多疑的性格,不可能所带的都是三王“固始籍”亲信人马。加之时间紧迫,他们也不可能转道固始带上大批“光州固始人”南下。

第三,王家与光州的关系也很密切。《开闽忠懿王氏族谱》记载:三十九传晔,“守定城(今潢川,时光州治所在)宰”;《固始移民资料简编》认为,王潮五世祖晔,其先为固始令,后升任定城宰;“四十二传恁(王审知父),字以诚,赠光州刺史”;王潮的妹夫曾延世早于王绪入光州时,即官职为光州团练使、光州刺史;族谱亦记载,王审知的儿子“王延武,右散骑常侍、光州长史”。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晔”曾任职过“固始令”,就强调其固始人的身份。可以说王家与“光州”的关系更为密切。

还有很多史料记载,跟随王氏南下的是明确的光州人。

王审知族侄王延嗣是“光州人”。顺治《光州志·人物考》记载:“王延嗣,州人。唐亡,梁太祖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延嗣力谏曰:‘义不帝秦,此其时也。’”《明一统志》亦记载:“王延嗣,光州人。”这些都源于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的《王延嗣传》。这是对闽国历史极早的记载。由此传可知,王延嗣是王审知的族侄,自幼失怙,由王审知养大,他参与了王审知很多重大的决策过程。

詹君泽亦光州人,《光州志·人物考》记载:“詹君泽 州人。”弘治《八闽通志》亦记载:“詹君泽光州人。”

另外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

北宋史学家路振(957—1014年)在其《九国志》中说:“王氏父子据有全闽……一时浮光氏族,多与之俱南。”浮光当然指光州。

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汪藻(10791154《浮溪集·卷二十六》收录的《左中大夫致仕吴公墓志铭》有:公字圣,与其上世,占籍光州,于唐为闻家,后徙闽之邵武。至公之高祖沇,仕南汉,为循州军事推官。汪藻《浮溪文粹·卷十一》中的《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神道碑》亦记有:“公讳楫,字元通,姓傅氏。系出北地,自只亮世仕江南,子孙因防处江淮间。有居光州者,遭广明之乱,从王潮奔闽。数世而至公高祖仁瑞,又徙居兴化军仙防县,故公今为仙防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年)撰《傅正议墓志铭》云:“唐广明(唐僖宗年号)之乱,光(州)人相保聚,南徙闽中,今多为士家。”光人当然指的是光州人。

至正八年(1348年)进士林弼撰林登州集·卷二十·志铭》中《益斋王先生墓志铭》记载:其先为光州人,唐季从刺史王绪入闽。宋建炎中,五世祖始迁于漳。祖徳元,而上皆居龙溪之施浦。父国子敎授,讳东之,再徙郡城。

明代黄仲昭(1435—1508年)撰《未轩文集·卷六·墓志铭》有《梅涧处士茅公墓志铭》云:“茅氏系出周公,先世居光州,唐光启之乱从王氏入闽,因析仙逰之蓝溪,即今之所居也。”

这些光州人跟随王氏南徙闽中的论述,到后来统统都变成了“光州固始人南徙闽中”。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比三王移民福建更早的记载。比如唐初“光州弋阳人”陈元光随父陈政帅军平定闽南,近万名光州将士全部落籍不归(我的文章已经多次论述,这里就不提了)。在明代,程敏政所编《明文衡·卷八十》收录的《故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危公新墓碑铭》有:“因赐姓危氏,封于新。其后居光州,晋永嘉中,建州刺史京迁建昌之南城。

三王据闽后,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始有后来的谩称乡人、福建大面积的“光州固始说”,或冀其怜悯、冀其提拔,或认祖归宗时人云亦云,攀附权贵,兼而有之。这早就被历代有识的史学家及族谱编撰者所批判。可以说,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今福州人多能自言其上世出于浮光者”的表述,就是极早期的对闽祖“光州固始”现象的批判。

到了南宋批判闽祖光州固始”的就更多了。福建莆田人,著名史学家、谱学家郑樵(1104—1162年)批判道:“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莆田人,福建转运使、集贤殿修撰、宝章阁直学士方大琮(1183—1247年)批判:“曩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则从王氏入闽似矣。”浙江梅溪镇人陈振孙(1179-约1261)撰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地理类,在其收录的《闽中记》十卷后表述道: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宋之后,乃至现在,批驳之声就更多了,这里就忽略不记了。
爱我所爱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