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一路坎坷一路歌———记豫剧老艺人田新荣——邢建国

  • 《花乡》文艺杂志
楼主回复
  • 阅读:6770
  • 回复:3
  • 发表于:2016/2/15 10:10:4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路坎坷一路歌
               ———记豫剧老艺人田新荣
邢建国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田新荣早已年过古稀。这些年来,每当她一个人的时候,往事萦怀难以排遣,多少次一觉醒来,脑海中思绪万千,如潮奔涌,无休止地叩打着她那记忆的闸门。当我们拂去岁月风尘,这位当年曾在豫东南若干地方风云一时的豫剧老艺人,曾几何时,恍若在光阴那悄无声息的流淌中逐渐被人淡忘,凡经历的一切,也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

幽兰初绽


田新荣1939 年7 月出生在河南省遂平县和兴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她从小就对豫剧感兴趣,经常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地模仿大人们唱戏,小小年纪就唱得有板有眼,听过她唱的人们都说:这孩子聪明有灵气,是个唱戏的料。1950 年3 月,经人介绍参加由本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艺术潜能逐渐显露,很快就成为重点培养的小演员之一。
田新荣于1952 年考入遂平县豫剧团,自此算是有了专业学习豫剧的机会。田新荣说:“那时候,俺们没有文化,老师们教戏都是口传,一个字一个字的跟着学。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只能在露天里撕腿、下腰、开嗓……白天还得背戏词、哼唱腔,一直到天黑。”那时候,按一般剧团的规矩,不让学员吃“闲饭”,田新荣和学员们得时常跟班演出,帮忙搭演些兵丁、丫环和宫女等跑龙套的角色。为了能争取早日演点“大”角色,田新荣还常常背着师傅在野外空地上拼命练功。她们几个师姐妹有的学正旦,有的学小旦,田新荣则学小生。因为女小生用大本嗓的较多,田新荣的嗓音最适合女小生。
说起来,田新荣第一次饰演“主角”登台亮相还是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已记不清是哪年哪月了,只记得是在遂平县城西北五十里开外的槐树乡一个影剧院里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饰演杨宗保的主要演员突发疾病无法登场,团里领导急得要命,临时换戏吧,可剧院经理与观众不愿意。梨园圈里有句行话:救场如救火!此时此刻,田新荣犹豫半天,鼓起勇气向团领导毛遂自荐:“让俺试试呗,救场要紧!”时间不等人,眼看着离当晚的演出已经不到8 个钟头,对于经常在台上跑龙套而从未演过杨宗保的她,应当怎样去应对这场演出呢?只见她不慌不忙,一边回忆唱词动作,一边与琴师、鼓师和同台演员们主动配合,自己还悄悄走台,整整折腾了一个下午。师傅和一帮兄弟姐妹们都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但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到晚上正式演出时,当田新荣出场刚一“亮相”,别说还真是像那么回事儿呢!紧接着一句句台词全都完整,一亮嗓整段唱腔尺寸得当、有板有眼,身段动作顺畅流利、准确到位,观众有感于戏中的剧情,还不时起身叫好!演出很成功,她不仅完整地饰演了人物,而且还有自己对角色新的理解。事后人们才弄明白,原来是每到一地演出,台上主要演员排练或演出时,她总是悄悄地站到台口边上,仔细揣摩他们的一招一式,适合她的或不适合她的戏都学,而且默记在心,夜里睡不着觉就反复地在大脑中“过电影”。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晚演出过后,团里宣布:从今天起,这个B角儿就是田新荣的!就这样,“田新荣”三个字被登上演出海报并逐渐让观众记住,她也很快就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芳香四溢


1955 年,潢川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潢川豫剧团,派员负责筹备,于1956 年陆续招收演员、学员34人,因学员大都年龄较小,故群众称之为“小剧团”。同年3月,县委机关干部李长淮被抽调担任该团负责人,聘请赵国庆等3人担任教师。田新荣当时是以主要演员身份进团的,专工文武小生,兼演须生。
在此期间,与田新荣合作共事的该团主要演员有:朱丽敏、尚桂香、钟克平、杨翠兰、齐金声、乔连礼、姚素华等。“小剧团”办了约一年时间,因文化部明文规定一县定编一团,县委决定保留京剧团,“小剧团”于1957年底被撤销,所有演员被分别介绍到光山县、信阳县和潢川搬运公司的豫剧团。因此,田新荣便去了光山县豫剧团。
从1952 年考入遂平县豫剧团算起,除去三年学员生涯,田新荣先后在遂平、潢川、光山从事演员工作,因她戏路子宽,表演细腻传神,能演传统戏,也演现代戏;能演唱功戏,也演武功戏,已成为当时各个剧团不可或缺的主要演员,还分别担任过剧团的业务管理、业务股长,并在多部传统和现代戏中从事过导演工作。这个时期内,她主要参演剧目有:《吕布与貂蝉》、《蝴蝶杯》、《花木兰》、《西厢记》、《打金枝》、《白蛇传》、《周仁献嫂》、《风雪配》、《雷保童投亲》以及《红色种子》、《社长的女儿》、《朝阳沟》等近百部传统和现代剧目,她出演过的剧目还多次参加省市比赛、会演并获得多项个人和集体荣誉。
当时的剧团为配合县里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多数会选择在农村演出。由于条件艰苦,每到一个地方,几乎场场自搭舞台,不管是春夏秋冬,演员要里三层外三层地穿戏装,一场戏下来,天热的时候常常汗流浃背,天冷的时候于寒风中露天演出常常被冻得直打冷战。为了保证表演时能得心应手不出差错,田新荣与姐妹们常常是清晨起床后便开始练嗓、压腿,并得把毯子功、扇子功、水袖功挨个练一遍。田新荣回忆:“那时年轻,俺们有追求、有疲惫、有烦恼,难怪俺和师姐妹们有时背地里伤心地哭。观众只能看见台上亮丽的俺们,却不能知道幕后俺们的心酸……”
说起往年的演出生活,提到热情的戏迷,田新荣脸上泛起了开心的笑容:“老百姓那是真喜欢俺们啊!每到一地演出,十几里地远的都赶来看。当地群众把俺和一帮姐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每逢俺们上台唱戏,总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或涌进后台,非要近距离地看看俺们的脸,看看俺们那年轻俊俏的扮相。”田新荣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她扮相英俊,嗓音高亢洪亮,吐字清晰,唱腔委婉动听,字正腔圆,从武功的一招一式到唱腔的一板一眼,都能做到一丝不苟、准确到位。她的身段变化多姿,水袖大方舒展,台步自然潇洒,经常是她从舞台上走过,留下的是台下观众的啧啧称赞。

逆境重生


田新荣60 年前孤身辗转来到潢川,方寸舞台练就了她的艺术才能。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业务上精益求精,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十几岁起就在各地观众中小有名气,走红一方,当时,信阳地区及外地不少剧团都曾经想“挖”走她。
看过田新荣演戏的人都觉得她学得多、会得多,如踢腿、甩发、蹉步、滚翻、拧旋子、跑圆场等,她将这些表演技巧娴熟地运用在舞台上,能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也常常获得观众的满堂“喝彩”。其实人们哪里知道,这完全是田新荣长期苦练的结果,为了学好豫剧,她付出的远比别人多得多。
让人想不到的是,正当田新荣艺术才华如日中天、在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候,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也于同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至此,一场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没过多久,田新荣无端被错化为右派,剥夺了她登上舞台的权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让她写检查、挨批斗、下乡劳动改造,大好光阴被白白消磨,给她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她头上顶着“地主子女”、“右派分子”的双重帽子,处处遭人“白眼”,受尽歧视,但她并没有消沉下去,始终坚信自己是被冤枉的,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她咬牙挺了过来。
田新荣的悲惨境遇引起当地领导和朋友们的同情与广泛关注,使得她在困难的时候感到温暖。经人引荐,她于1959年离开光山县豫剧团直到劳改解除,几经周折方才进入潢川县职工豫剧团并逐渐恢复演出。俗话说:唱戏这行“一日不练手生”。一放几年,田新荣自感落伍,撵不上趟了,可面对这么多热情而又执着的观众,早已不登台的她,因再三辞不掉观众再睹田新荣舞台风采的呼声,她只好又粉墨登场。
人生如梦,几年的光景一眨眼就过去了。当她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梦境俱已破碎,大好青春年华被葬送。她常常面无表情、无精打采地挪步在那狭小的舞台上,心中却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凄楚……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多年累积的艺术功底,让“田新荣”这个名字又重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可是好景不长,1963 年春,潢川县职工豫剧团拟更名为“潢川县豫剧团”未获批准,遂于次年9 月撤销,少数外地演员介绍回原籍,大部分演职员有的被调出、有的回到企业、有的则另谋生路。在那个年代里,由于家庭出身、右派分子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后十多年间,田新荣没了工作、断了收入来源,在建筑工地干过小工、拉过板车,在街上给人修过雨伞、擦过皮鞋,在铁匠铺帮人拉过风箱……总之,为了这个家,为了能勉强生活下去,田新荣什么苦都吃过,别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她都干过。

恬静安然


田新荣经历了童年的懵懂、少女时期的憧憬与希望,也遭遇了青年时期的人生逆转、中年时期的落魄与抗争及老年时期的孤寂与无奈。这位老艺人,给我们触动最大的不是她的成绩,也不是她的声名,而是她的清晰思路和朴实无华,是她在人生逆境中的坚韧以及从人生暗影中走出的勇气和毅力。
1979年,田新荣右派错划问题得以复查并给予平反,按照有关政策被重新安排了工作。面对姗姗来迟的新生活,她断然拒绝了优厚的待遇和工作岗位,甘愿在潢川搬运公司车队器材库当了保管员直到1989年退休。
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当年的那些人与那些事,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54年前,田新荣、易凤翔两人结为夫妻,开始了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妇唱夫随”的生活。而今衣食无忧,儿孙满堂,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在家安度晚年。一年前,老伴由于患病至今不能自如行走,饮食起居几乎全靠她一人照顾。让人欣慰的是,76 岁的田新荣身体还算硬朗,一年多来为老伴的康复付出了辛劳和汗水。
田新荣多年来还依然活跃在广大的戏迷朋友中。她有一个心愿:趁自己身体还能动,要发挥余热,精心育才,为开展广泛性、自娱自乐性的戏曲演唱活动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她当年的一些师兄弟、师姐妹们经常相约在一块儿聚会,还有不少戏迷票友慕名前来家中探望并请教一些演唱技巧方面的问题,这些人一见面,便分别尊称她为“田姐”、“田嫂”或“田姨”、“田奶”等。
2003年12月,当时年仅6 岁的潢师附小一年级学生葛妮娜经田新荣耐心指导和示范,其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237期少儿组擂主;2011 年12 月,潢川县“地方戏曲走进校园”活动在该县实验小学举行,田新荣带领豫剧俱乐部的部分戏迷票友为现场观众演唱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豫剧名段,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14年5月,在潢川县戏剧曲艺家协会第三次理事会上,田新荣被推举为该协会理事会顾问。
回想当年,田新荣自觉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意的痛苦,更有不能尽情施展艺术才华的遗憾,谈起这些,这位老人不由得百感交集,顿生感叹。而当我们扭转身来一眼望去,坐在旁边轮椅上的老伴易凤翔则由于过分激动,早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如此看来,田新荣刚强、耿直、隐忍、独立的个性成就了她的昨天、今天,以至于当初在面临人生种种变故时,她已很难低下身段去随波逐流乃至委曲求全,始终珍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天色已晚,抵近黄昏。当笔者走出田新荣、易凤翔二老的家———县城里一个偏僻小巷深处的民宅,一路上,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在和田新荣长时间的交流中,逐渐感受到了她那一生艰难的悠悠岁月,在其娓娓道来间,也见证着一位豫剧老艺人坎坷的艺术历程。她那坚强的意志、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她身处逆境敢于坦然面对、不懈努力的可贵精神,将会给人们以许多的思考和启迪。直到走了很远很远,我的耳畔仍不时回响着她那苍老而又浓重的豫北口音,仿佛还在一直听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

(作者单位:潢川县文联)





投稿邮箱:hchuaxiang@163.com
  
  • 老头工作室
论坛在职版主摄影俱乐部成员
  • 发表于:2016/2/15 16:45:06
  • 来自:河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梨园名宿笑对悲喜人生;光州司马盛赞德艺双馨。精华支持!
流水疾风
流水疾风: 谢谢关注,敬请朋友们指导
2016-02-16 18:49:35 回复
贾宝玉: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说要代圣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这哪里是阐发圣贤的道理。
  
  • xiaofeng0280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2/15 16:59:01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爱我所爱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