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纵横天地中 健笔舞“和风”

  • 靠谱小编辑
楼主回复
头像装饰卡
论坛编辑个人实名认证论坛知名会员
  • 阅读:3919
  • 回复:4
  • 发表于:2017/9/22 19:03:08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王戈《“和文化”随想》读后

自从认识了王戈,就常常为他所极力倡导的“和文化”所感染、所激励、所鼓舞。

王戈(笔名:和风)是一位美籍华人,在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担任常务副主席,在美国公益组织“全球和谐联盟”担任主席。他也是“2012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织委员会荣誉主席、和文化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研究员。

他在《和文化之歌》中这样写道:

  你是和平的承载

  你是和谐的存在

  你是同源复制的和脉

  你是后文化的时代

  和是宇宙的核心规律

  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之上的最高境界

  和文化是平等的源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互助 智慧 博爱

  主导了人类文明的和而不同

  文化 复兴 民族梦 人类梦

  璀璨明天 祥和未来

  听听这首歌,再读读他写的《“和文化”随想》一书,就如同乘着一派和煦惬意的“和”之春风,随着他的思路,飞身跨越至浩瀚宇宙之中,来到远古时期、来到世界各个角落,作了一番“和文化”之旅;同时,又对未来弘扬“和文化”的愿景描绘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蓝图(尽管这幅蓝图目前还只是“畅想曲”)。

(一)概念

在《“和文化”随想》中,他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世界格局内如何推行“和文化”作出一些初步的“随想”。尽管这些“随想”是粗线条的,但其指示的方位却是很明确的,也是可以供相关部门研究参考的。

首先说,什么是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随着人类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和探索世界,随着人类在科学文化上的逐步觉醒,人类会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进而从更宽泛的生命文化谱系中更加的获益。李二和第一次将“文化”这个概念引入到更开放、更宽容的生命思维高度,从而更真实的思考和解读文化。作为一种对文化与生命的独特思考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说到底,"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谓文,就是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现象,也就是由阴阳、刚柔、正负、雌雄等两端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错综复杂、多彩多姿的自然世界。

  所谓人文,就是指自然现象经过人的认识、点化、改造、重组的活动就称为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认识的层次,第二个是运用的层次。

  对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现象加以观察、认识、了解,使之凝定为确定的知识,便是初级的人文活动,也就是前引易经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使天文被照明而且贞定为知识)。这一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与意义是为进级的人文活动作基础作准备。

  进级的人文活动便是运用由初级人文活动中所凝定的种种知识来为人生服务。这种服务也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单纯为增加生活的方便而作的,如先民耕田以食、织布以衣、架木以居、斵轮以行,以至今日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是人利用知识而将自然物的存在结构加以改造、重组而运用出来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以实用为重点的服务。

  至于在实用之上的另一层服务,我们可以称为以彰显意义为重的服务。那就是利用这些自然物或人为加工物为代表与象征,以呈现出一套套人所独具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礼仪,包括种种法规制度、风俗习惯。

  例如饮食,除了果腹的实用目的之外,我们还可以同时藉以表显精神上的意义。如当与人共食时,藉让食、劝食等以联谊互敬;当一人独食时,藉洁其粢盛、谨其举措来对越在天;或者,藉种种自定义的戒规以自律(如佛徒之茹素),藉特殊食物以怀古(如端午节粽子)。乃至单纯地藉食物精美制作,进食的优美仪态以表显人文的丰盛。凡此都足以显示人的生活,实能超越一已的封限而具有无限扩展延申的意义。这种能指向无限的特质便是人文活动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称为进级的人文活动。 这种能赋予一切自然物或人为加工物以意义的活动是一种有有创造性的活动(此有异于上帝的创造而别称为道德创造)。这种形态的创造便称为"点化"。他一方面点化了人的生命,使人即于衣食住行的自然活动中,扩展拓深而顿时具有丰富充实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也点化了一切被人所用的物,使它在自然效用之余,同时也因参与了人的创造活动而成为亦具无限意义的礼物。于是人的自然行为化为礼行,自然秩序化为道德秩序。此世界不但因人初级的的人文活动(认知)而自黑暗进至彰明;且因人进级的人文活动(点化)而自无心进至有情,当进至有情,但是不但因人我因遂其相通而合一,人物亦因同于此浑融的情意中而合一。人不但能敬人爱人,也能敬物爱物,人物都不在我之外,此即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物",亦即孔子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世界到此合一无外的境界才是一个圆成的世界,而此圆成则是有待于人文活动的点化而后成功的。因此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约称之为"人文化成",或更约称之为"文化"。

  于此,我们乃可约述"文化"一辞的主要涵义,即:它是特指一种进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在点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外物,以使之具有无限的道德意义。

以上是"文化"一辞最核心的涵义。若放宽一些,则一切人文活动,包括初级进级,都可称为文化。若在由此延申,更可不特指这种人文活动本身,而直以一切人文活动的结果,即种种自然现象经人认识、改造、重组后的状态,所谓人文者,称为文化。此时所谓文化,即不再具有活动的创造义,而只具有静态的客观存在义。

(二)着眼点

正如书中所说,文化既着眼于人类与生命系统,又着眼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我们几乎没有一样科学发明是凭空想来的,莫不受自然的启示。人类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赐。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三)路径

    有了以上对“文化”一词的分析和认知,我们再来看“和文化”就找到了入门的路径。

和文化,就是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地球村”的每个成员都要携手共进的文化。习近平先生提出“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就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构建起“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最博大的情怀包容天下,善待“地球村”每一位“村民”。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 “和”的文化。 习近平倡导“命运共同体”,时也,势也。 为中国谋,为世界谋 。“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和人类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

“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和”文化。 “和”文化坚持的是“以和为贵”、“有容乃大”格局;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秉持的是“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政治理念;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哲学思想。 “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吸收“和”文化精髓,内化新时代要求,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

王戈对于 “和” 的研究,是独具慧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剖析,这不仅是对国人有启迪,而且对外国人更具魅力。他认为,和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统一之上的最高境界,提出了以平等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的三个原点关系:一是人类的智慧,运动使人类脑容量增加形成大脑最早的信息交换,就诞生了逻辑和智慧;二是由于原始社会形成的群居属性,所以人类才有了同情心和博爱;三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人类大脑左侧的逻辑思维与右侧形象思维的交叉点就会诞生智慧的阿基米德点。此外人类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关注周围的环境。只要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人类就会达到一种文化自觉,形成文化唤醒。后文化时代形成的“和”的文化会促使一个后国家时代的到来,各民族之间形成一个共通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把 “和文化”的起源推到久远久远的上上古时代,从“人”与“宇宙”的交互“复制”来诠释“和文化”的客观存在。

    人体胚胎学的观点认为,由于在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分化为体细胞的过程中,DNA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机体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就是一个全息胚。

  大爆炸(Big Bang)宇宙论认为,宇宙产生于一个原始奇点—“宇宙蛋”。这个宇宙“宇宙蛋” 猝然发生了一次大爆炸,物质世界从 “宇宙蛋” 中破壳而出,于是,宇宙诞生了。宇宙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大约150亿年的演化。

“宇宙蛋” 中包含着现在世界的一切信息,大爆炸所形成的宇宙只是原有信息在物质载体上的显化与演化。宇宙万物是由无穷多个包含着全宇宙信息的 “宇宙遗传因子”复制而成的。这种复制同一个人由一个受精卵长大成人的过程和结果很相似。

  宇宙的同源复制意味着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宇宙大爆炸前原始原子的复制品,而任一宇宙遗传因子中都存在整个宇宙的物质信息。宇宙万象不过是遗传因子不同的组合与它们某个层次上信息的隐、显变化的结果。因此,在宇宙中,从生命体到非生命体,时时处处都有整个宇宙的信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

“和” 是全息宇宙中最核心的规律,它长期普遍地影响、决定宇宙万物的命运。大自然是如此,生命是如此,非生物也是如此。大自然、生命、非生物都受 “和” 力量支配,因此我们所见的宇宙与自然才呈现出非凡的和谐与秩序,万物才能在其中生生不息,运行不悖。

“和” 是以全息宇宙核心规律的形式投射到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对于这一点,古人早就深刻地意识到了。他们提出的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 的思想观,是宇宙全息同源复制并唤醒了人,从而使人类的文化精神又成为星系结构图何其相似—正因为宇“和” 规律的缩影。沙粒中的原子宙是全息的,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推知事物。社会系统不过是人自身系统的外化形式。人类通过宇宙全息同源复制与唤醒,发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发现了精神世界如何与物质世界统一起来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力。

因此,从本质上说,人和万物均为独立个体,平等地存在于宇宙空间,理应尊崇“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共荣” 的原则。而由此发端的 “和文化”包含了 “和” 的理念、“和” 的道德、“和” 的制度及 “和” 的智慧,涵盖自然的、物质的方面和人文的、精神的方面。

(四)史说

王戈的论述,是具有充分的历史为依据的。

“和” 的观念在人类中很早就有了,它最初根植于人类早期农耕文明之中,与早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字“和” 的写法,从禾从口。“口”,《说文》云:“人所言食也。” 这说明 “和” 的最原始含义是 “禾” 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即饮食之和 。另外,从《中国书法大字典》得知,“和” 字的源起是上古时期的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吹奏出来的声音非常和谐。由此,“和”字最初是代表“和谐”之意,以后又衍生出 “包容” 和 “和平” 的含义。

“和” 作为人类精神,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从尧的“协和万邦”、史伯的“和”“同”说、孔子的“和为贵”,到北宋大儒张载的“仇必和而解”、孙中山的 “大同和谐”、冯友兰的 “大和” 等等,许多人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具有鲜明的 “和”的理念与 “和” 的精神。人类历来崇尚 “和谐”,追求 “和睦”,坚持 “和平”,早就提出了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和平竞赛、和合共生、“和协”、“和谐”、“和生”、“和平”、“中和”、“人和”、“太和” 等说法。中华古代文化对 “和” 的意义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 被视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 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 是至德,强调矛盾双方和谐统一。“和”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尧在位七十年,政绩卓著。他一生最大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实现 “协和万邦” 的和谐盛世。他为实现 “协和万邦” 而艰苦奋斗,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尧 “协和万邦” 的理念与精神,深入人心。其后,孔子认同和发展了史伯的观点,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了 “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更把 “和为贵” 精神落实到社会层面,在《礼记?礼运》中设计出 “小康” 社会和理想的 “大同” 社会。《大学》里所说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最明确、最系统的纲领性学说。孟子和荀子也都十分重视 “人和” 的作用。

  《中庸》进一步把“和”的理念与“中”的理念紧紧地结合起来,形成了 “中和” 的新理念,并提出了 “致中和” 的方法和重要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使“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儒家在这一工程中薪火相传,代不乏人。

  张载说:“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冯友兰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张载的这句名言。他说:“张载说‘仇必和而解’,这个‘和’字,不是随便下的。”“和”是张载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张载认为,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和”,一个宇宙的正常状态也是“和”。这个“和”,就称为“大和”。他还说过很有名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立了强调“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民族主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就是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三民主义学说,在社会建设方面是以 “大同” 社会、和谐社会为最高理想的。他说:“人类进化之目的何在?即孔子所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即所谓 ‘天下为公’。 ” 孙中山主张的互助原则是构建和谐的基础。他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此原则行之于人类当已数十万年也。” 孙中山虽然 “革命尚未成功”,但他仍不屈不挠地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五)要点

“和文化”随想》捋清了“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找到了达臻“和境界”的“总开关”。

“和文化”,经过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培育,目前正在继续发展。

古人云:“贤者和于天,智者和于地,仁者和于人。” 此 “和” 乃动词。而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又是名词。“和风化雨”、“政通人和” 则又是形容词了。

 “和” 是造化万物的一种状态、一种态势。“一团和气” 可以形容人,也同样可以形容地球。“和” 当然也是人对天地、对其他人的一种态度。“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为贵” 上升为战略战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则更成为政治主张了。因此可以说,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才更是其乐无穷。这里要有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博大和刚强,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与祥和。也就是说,和气要同时有大气、正气。历史上,中国凡是强盛时就和,凡是衰弱时就战乱不已,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可以说 “和” 是一种最高境界。

  实现中国梦,实现世界大同,应该从“和文化”入手。

往往,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圆梦的过程,就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全民焦虑症的问题。全民焦虑归纳起来,无非是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人民内部的矛盾冲突。所有的冲突,都是因为人心出了问题,都是因为不和造成的。

怎么办?

没有其它的灵丹妙药,必须到宇宙之源去寻求“总开关”,去老祖                                        宗的深厚思想中去汲取根本营养,这个“总开关”和根本营养就是“和文化”。如果将“和文化”贯穿、细分到六个方面,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矛盾和解、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这“六和”,唇齿相依,互为因果,超越国界、族群,正是一剂解决各类冲突、达臻人类和平的良药。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全世界70多亿人都人心和善了,全世界约15亿个家庭都和睦了,200多个国家都和谐了,2500多个民族都和美了,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平的,人类和地球一定是和合的,自然生态之美也一定会展示出来。

首先,人心和善是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道德基础。天下什么最难平,人心最难平。我们用手去摸一下自己的心窝,感觉比别的地方凹进去一块,不管你胖还是瘦,永远不会平。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人心出了问题。领土看着别国的肥,石油看着别国的多,发了财的嫌钱少,当了官的嫌官小,已是明星名人的还嫌名气小;和就是包容心,善就是慈悲心。如果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能够用包容心和慈悲心去处理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人心和善,就是诚信和做人,诚信就是美德,做人就是追求。对所有人来讲,就是讲良知、讲道德、讲诚信、守底线,特别是到什么时候都要守住做人的底线,不能做缺乏道德、不讲善心的事。

其次,家庭和睦是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基本条件。中国约有4亿个家庭,全世界约有15亿个家庭,到底真正和睦的有多少,不知道。在中国,每天有5000个家庭解体是有据可查的。一个家庭的破裂,不仅影响当事人的身心,还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的还发生刑事案件,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做好家庭建设这篇大文章非常重要。应列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最严峻的社会课题之一进行研究。家庭和睦的方法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份,缘份就是不能选择,缘份就是可遇不可求,缘份就是纠缠不清!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体谅等。

   第三,矛盾和解是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润滑因素。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对立,对立的事物总是互相排斥。而和解则可以平息纷争,重归于好。如东德、西德的统一,大汉民族与西番的联姻等,都体现出宽和、宽容、平息纷争的精神。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打百次仗胜百次,不算高明中的最高明者;而不发动干戈,又能降服敌人者,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者。我们在路上,常见一些“路怒族”,动不动就抡胳膊踢大腿,这更不算什么“高明者”。

第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目前,一要解决贫富悬殊和致富机会的不均等问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中国目前有近千部法律,世界目前法律可能无以计数,我们不可能都记住。但起码要记住一部大法,这部大法就是《心法》。《心法》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骨子里、血脉里,是根据“和文化”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像镜子一样,对自己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拿和文化照一照,是不是都能符合和文化的要求,问心无愧。谁要是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是好人、高人!两句话是:千法万法源于心法,千情万情始于心情。千法万法不如心中有心法,只要心中有心法就不会违法。

第五,世界和平是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必备环境。 世界范围的持久和平一定会有的,虽然现在一些地方有战争,战争都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政治纷争引发的。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民族矛盾,顺利地解决政治纷争,逐渐减少武力行为,并逐步达成一致,逐渐实现求同存异,那么,世界持久和平就不是梦,就不是幻想。

最后,天人和合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天人和合是人类最圆满的梦想,保护生态是全世界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的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人类梦。当下,中国面临着“天上雾霾地下水污染”的困局。不计后果的求快发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如2003年的“SARS”和2014年的禽流感,都发源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值得我们深思。天人和合,是我们老祖宗提出的、代表东方文明的最高智慧。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却为污染所困呢?环境污染,不能全部责怪政府没有把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更为重要的是,当下国人缺乏对自然的知足、感恩和敬畏,正是这种心态变化引发了生态变化。如果因为发展,牺牲了优美的生存环境,就等于牺牲了人的健康,没有了健康,幸福是个啥东西,就是个零。

(六)落地

   王戈在书中以较长篇幅介绍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和文化”实践活动。郑和,是一位了不起的“和文化”践行者,他用28年时间,率领船队打通并拓展了中国与亚非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他们未占别国一寸土地,为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带去了中国精神,带去了中国文明。郑和所到之国、之地、之处的人民欢迎他、敬仰他、顶礼膜拜并至今纪念供奉他,原因就在于此。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两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那么,“和文化”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落地,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弘扬、持续,使之春风化雨般解决现存各种矛盾和纷争呢?王戈也就实现这一宏大理想提出了一些轮廓性的思路。一是要用和文化思想纠正人类偏见,二是要用和文化思想发展人类核心价值理念,三是要使和文化思想深入人类精神世界,四是用和文化思想促进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的构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戈指出,具体工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和文化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文化思想体系建设;二是促进和文化传播,推动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三是组织和文化活动,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纠纷和争端,消除敌意,促进和平发展。

纵横捭阖和为尊,高山流水觅知音。

健笔描来和风煦,惟愿环宇满目春。

王戈先生的《“和文化”随想》,如同吹响了一声嘹亮的号角,奏响了一曲中国梦、世界梦的优美乐章,让各国富强、各民族复兴、所有人民都幸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大潮流、主旋律,让“和文化”如同雨露,如同鲜花,如同橄榄枝,撒向全世界,撒向人类社会的未来,照亮全人类光明美好灿烂的明天!

罗贯中曾在《三国演义》的开篇中,引用明代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以文学语言道出从波澜壮阔到归于平静的人生真谛、洪荒真理: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少事,都是浮云,让它随着“笑谈”化作“东逝水”吧!《“和文化”随想》,营造的就是人类向往的这种最佳意境!

                鲁泰公

2016年8月31日凌晨于北京
让家乡更美好
  
  • 楊陽
  • 发表于:2017/9/22 19:05:32
  • 来自:河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还是有文化底蕴的
山山水水  你你我我
  
  • 古年之月
  • 发表于:2017/9/22 19:27:59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路过
不学习,不读书,不看报!
  
  • 古年之月
  • 发表于:2017/9/22 19:28:23
  • 来自:河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学习,不读书,不看报!
  
  • 古年之月
  • 发表于:2017/9/22 19:28:23
  • 来自:河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学习,不读书,不看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