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光州漫忆:江西弋阳县根在潢川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阅读:46777
  • 回复:14
  • 发表于:2018/7/11 20:53:29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光州漫忆:江西弋阳县根在潢川

 

 



 

一、江西有个弋阳县

 



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有一个弋阳县,是上饶市的“西大门”。面积1580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人,辖17个乡镇(街道)。弋阳县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构成弋阳盆地。境内河流分属信江和饶河水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江西弋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置葛阳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210年,孙权分豫章郡置鄱阳郡,余汗县属之,同年析余汗县葛阳乡置葛阳县,县治赭亭,地处葛水之阳,属扬州鄱阳郡;291年(晋元康元年)割扬州、荆州地置江州,葛阳属江州鄱阳郡,同年上饶县并入葛阳;南朝宋、齐,葛阳属江州鄱阳郡;420年(宋永初元年)析置上饶县;553(南朝梁承圣二年)改鄱阳郡为吴州,葛阳属之;568年(南朝陈光大二年)改吴州为鄱阳郡,葛阳属之;589年(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葛阳属之。同年上饶县又并入葛阳。据说次年失县印,奏请迁移县治。开皇十二年(592年),县治迁于弋江之北,改名弋阳县;607年(大业三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辖鄱阳、余干、弋阳三县;1371年,明洪武四年,弋阳随广信府转属江西行省;1731年,清雍正九年,弋阳属江西省广饶九南道广信府;1912年,民国元年冬,弋阳为江西省直属县,1914年弋阳属江西省豫章道,1926年弋阳为江西省直属县,1931年弋阳属江西省第六行政区。

这里是弋阳腔的诞生地——弋阳腔是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至今弋阳县内还保存有古戏台50多座,2006年弋阳腔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弋阳县还有纪念南宋爱国志士谢叠山的叠山书院,是江南占地面积最广,建筑规模最大,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弋阳县还是红色热土,是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在革命战争年代,弋阳全县人口仅10万余人,有名有姓的烈士就多达9288名。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曾写下诗句:“革命一故乡,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无双,南屏武夷北怀玉,遍地文章。”

有关弋阳县名的来历,据《今县释名》记载:“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太平寰宇记》亦记载:“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故名。本后汉之葛阳县,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这个记载靠谱吗?

 

二、我们的弋阳在先

 



我们潢川古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现在的考古发现可证明,战国末期楚属时,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出现一个叫“弋阳”的城市;秦时置弋阳县,属九江郡;东汉初(公元26年)改弋阳为弋阳侯国,隶汝南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

南北朝时期就有些复杂了,当时战乱频繁,淮河一线为南北拉锯之地,现在可以查到的记载是:北魏时分置南、北弋阳县,齐武平元年(570年)省北弋阳改名定城并为郡治,治所就在今天潢川南城一带;陈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阳郡为淮南郡,省定城为郡治。几乎与魏分置南、北弋阳县的同时,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又置光州,治所为光城县(今光山县)。唐统一后,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以定城为弦州,治定城县。贞观元年(627年)朝廷又将弦州废除并整体并入光州,治所今光山,直至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光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也就是说,在公元627-712年这八十五年里,一直以豫东南名城著称的弋阳城(今天潢川)的州治、郡治的地位是旁落光山县的。

隋唐我们改光州之名时,江西这个“葛阳县”被改名“弋阳”。更加奇怪的是,百度显示,这个弋阳县竟然还有个别称:“定城”。这似乎预示着它和我们一定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只是我们过去不了解而已。潢川县文史专家秦英凯先生说:“其实,江淮入福建的最常见道路,就是从潢川经固始向东南渡长江到达江西鄱阳,取道鹰潭、武夷山,确实也要经过江西弋阳的。那么,这两个“弋阳”究竟是彼此相关还是毫无关联呢?

 





 

三、梳理两地古志书的记载



 

清康熙年间的江西《弋阳县志》记载:“按弋阳乃东汉侯国,隶汝南郡。魏晋六朝改置弋阳郡。今光州犹有弋阳山也,隋袭其名以置县。意或有迁民侨置之事……然事不可考

 




 




而我们这边在《大清一统志》有关“光州·建置沿革”条目下记载:“后魏(即北魏,与三国时曹魏相区别,被俗称“后魏”)分置南北二弋阳县,郡治北弋阳……北齐废定城郡,省北弋阳入南弋阳,改曰定城县。”在《大清一统志·光州直隶州表》中“南北朝”一栏表述地更为清晰:“南北朝 弋阳郡,治北弋阳。南弋阳县,魏分置南北弋阳县,齐(北齐)省北弋阳改名定城。”

 




 


 

这里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南北朝北魏时期,弋阳被分为“南”“北”两个,而弋阳郡治所依然在“北弋阳”。可以理解为,“北弋阳”还是原来的那个弋阳城。而分出去的“南弋阳”只能是因为战争、战乱而迁徙、侨置出去的“弋阳城”。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在北魏(386年—534年)存在的这一百五十年中。

考察江西弋阳县、以及我们这边的古志书,基本可以确定江西弋阳县就是我们这个弋阳侨置出去的。并且时间可以具体到南北朝的后魏时期,更可明确,在北齐时,我们这边的“北弋阳”放弃“弋阳”称谓,直接改称定城。

 

四、时代大背景



 

有关这一段历史的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这里面我关注到有这样的记载:“永兴元年(409),拓跋珪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史称明元帝(在位时间409―423年)。泰常七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开战,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武定八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魏历史至此宣告结束。北齐(550年—577年),又称“高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齐”为国号,因地处北方,又与“南朝齐”同名,为区别“南朝齐”,故称“北齐”。

再看与北朝对立面的南朝:

南朝宋(420-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盛的王朝。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

南朝齐(479—502年),又称萧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为萧道成(子姓萧国后代)所建。史称南齐或南朝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萧道成是南朝刘宋将领,宋元徽五年(477年),萧道成立刘准继位,被封齐王。齐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灭宋建齐。

南朝梁(502-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上图左:北魏、刘宋对峙图;从此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时的弋阳郡为南朝宋所把持,但已经接近北魏对宋战争的前线了。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在:422—423年。

上图右:北魏、南齐对峙图;此时南朝齐已经取代了南朝宋。我们由此图可以看到,此时的弋阳郡治位置已经没有了标注。这时的弋阳郡治似乎已经侨置到江北或江南一带了——南弋阳已经确定为侨置的郡治。此时被称为“北弋阳”的原“弋阳城”,只是一个对过去的记忆了。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在:479—502年。

 




 


 



502-557年间,南朝梁取代南朝齐,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为巩固边防,在离原“弋阳城”很近的在南光城置光州,治所为光城县(今光山县)。这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此时的“北弋阳”或者说原“弋阳城”已经被敌对国北魏所吞并,并且,南北方在随后的若干年中,在今潢川、光山一带形成了一种战略的平衡。

此时的北方也不太平。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550年,东魏权臣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北齐建立。后来,我们已经知道,史书上记载: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政府改北弋阳名为“定城”,治所在今潢川南城一带。

 




 


 



看上面《北齐地图》可知,此时的北齐,已经尽享长江以北的土地了——包括已经侨置走了、被废弃的“北弋阳郡治”的“弋阳城”,以及梁武帝在光城县成立不久的“光州”。

而此时的南朝也进入第四个朝代,即陈霸先(503—559年)于557年废梁敬帝自立,所建立的陈朝(557—589年)。

此时不断南迁侨置的“南弋阳”,已经被迫渡过长江,因为江北已经尽属北朝了。这时更因政权的变迁,“南弋阳”已经回迁无望了,侨置的“弋阳郡治”的官员们只能变侨置地为永久居留地(今江西弋阳县)。因为已经有了南边侨置的“弋阳县”,所以北齐就索性把我们这边的“北弋阳”更名为定城。更因为这一段历史是弋阳、定城二名称互用,再加上民间因为骨肉血脉亲情更是人员往来的频繁,所以南弋阳,也就是今天江西的弋阳县,也就有了“定城”的别称。

 

北魏(386年—534年)

北齐(550年—577年)

南宋(420年—479年)

南齐(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南陈(557年—589年)

五、历史的影子



 

《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又《宋书·州郡志·序》:“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中,引发的中原士民持续数百年的南渡,在《宋书?州郡志》中有较全面的记载。该志于扬州刺史淮南太守下记载:“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326),“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阳于湖县为淮南郡”。这里讲了三国时期,江淮问虽为战争之地,而民南渡未过江;南渡过江而是由晋怀帝永嘉年间“中原乱”开始的,到晋怀帝咸和年间江淮乱,“民南渡者转多”,并随之于江南侨立郡县。

《宋书?州郡志》于豫州刺史下记载:州治,“后汉(蜀汉)治谯(今安徽滁县);魏治汝南安城(今商城有安城遗址);晋平吴后,治陈国(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之乱”后,豫州又侨置到江东;后又以淮西为豫州(治安城),淮东为南豫州;南豫州先后侨置到历阳(安徽和县)、宣城等地。《南齐书?州郡志》记载:豫州于晋怀帝“永嘉之乱”以后,先后侨置到谯、寿春、芜湖、邾城(湖北黄岗西北)、历阳等地。由三国及晋代豫州侨置,可见三国时期蜀汉领有豫州,说明中原士民南渡到淮南;“永嘉之乱”以后,豫州由中原中部淮阳侨置到淮南东、西,乃至于江南。由此可见,在三国至两晋的一百多年期间,中原士民南渡的过程与路线,其过程就是由黄淮到淮北,由淮北到江淮,再由江淮到江南;其主要路线是由中原到豫南(淮西)进入淮南,再由淮南下江南;而弋阳城就是豫南的中心城市。从这些官方侨置州郡可以看出中原士民南渡的路线,但实际上这个时期中原士民南渡的路线更远,范围更广,不仅进入皖境,还进入苏、浙、赣、闽等地。官方侨置州郡及县,动乱平息后还“故复立焉”,而士民侨迁到新居之地则多数不再复还。

《闽侯县志·杂录》引路振《九国志》说:“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三山志》亦记载晋代永嘉之乱,中原一带“衣冠入闽者八族”。但是,永嘉年间入闽的不止八姓,民国《建瓯县志·礼俗志》就载有:“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

 

六、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的记载

 



在葛剑雄先生所著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389页说:

 

“1、侨人是侨州郡县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采用侨州郡县这种方式来安置移民,主要是基于当时移民的特点。汉魏以来,聚族而居相当普遍……2、侨州郡县的政治含义是正统观念与规复失地的决心。东晋南朝都以正统自居,视十六国北朝为僭伪,所以尽管疆土残缺,却通过设置侨州郡县保持着实际已控制不到的绝大部分行政区域,既借以证明本身的正统性质,又表示不忘故土,恢复有望……3、高标姓望及深固的地域乡里观念,是设立侨州郡县的直接原因。魏晋以来的豪强地主、门阀士族都十分注重籍贯,讲究地域观念,某一特定地域成为他们赖以猎取经济利益、政治特权的根据地,也成了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标志之一:姓氏与地望从而产生了团定的联系。‘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就是使南迁世家大族得以保持其姓望的主要方法……4、侨州郡县的设立还出于政治、军事、经济几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其一是用以招诱北方人民,一方面是利用北方遗黎不愿意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心理,吸引他们继续南迁,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北人的怀土情绪,动员他们抗击北方政权的南侵,为北伐收复失地效力……”

 

葛剑雄先生《中国移民史》亦云:“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330页记载:“元嘉十九年(442年),何承天向宋主献策称:‘今青、兖旧民,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二万家,此寇之资也。今悉可内迁……’何氏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史无明文,但从当时形势分析,已经聚集在宋魏交界处的数万难民迁入宋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333页记载:“淮西入魏时,七郡(汝南、新蔡、汝阳、汝阴、陈郡、南顿、颍川)民不愿属魏,连营南奔。后经魏建安王陆馥抚慰,并将已被军人掳掠为奴婢的百姓放出,民心才稍稳定。

 

338页更有移民路线的记载: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一百多年,计其余波更长达近三百年,但移民的路线前后大致相同,主要有东、中、西三线:东线以淮河及其支流(包括当时入淮各水)汝、颍、沙、濄(涡)、雎、汴、泗、沂、沐等水和沟通江淮的邗沟构成主要的水路,辅以各水间陆路。不仅在今河南、山东和安徽、江苏北部的司、豫、兖、青、徐诸州移民大多由此线南渡,就是在今山西、河北的并、冀、幽州的流民也多数在渡过黄河后循此线而南。由今河南和淮北渡淮的北人往往居留于淮南,或继续由陆路南下,渡江后定居于皖南、赣北沿江地带。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葛剑雄的分析与我们在前面数节的分析指向是一致的。那就是:

随着北魏南疆界的不断南移,弋阳城成为边界争夺之地,南朝宋、齐之时,分置了南北两个弋阳,随着战争的临近,北弋阳成为废郡城,政权及原住民随着侨置的“南弋阳”不断南移,直至北齐尽享长江以北土地时,南弋阳侨置定居于长江以南今江西弋阳一带。后来,北方越来越强大,南方恢复旧地无望,以及北齐政权在稳定后,直接改原北弋阳名为定城,南弋阳只能变侨居为永久了。

 

七、蹊跷的地方



 

当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建立的陈朝时,当陈伯山(550-589年)被封鄱阳王,实际上掌控不可能再北还的南弋阳时,我们是否发现其中的蹊跷?

要知道,在当时,南朝宋、齐时的葛阳属江州鄱阳郡;553年(南朝梁承圣二年)改鄱阳郡为吴州,葛阳亦属之;568年(南朝陈光大二年)改吴州为鄱阳郡,葛阳还是属之。而这个葛阳就是南弋阳侨置之地,并在最后取而代之。而此陈伯山即鄱阳王,字静之,是南朝陈世祖陈蒨第三子,陈霸先的孙子。当时是实际上管理侨置的“南弋阳”的最高行政长官!

据潢川县唐史专家秦英凯先生考证:

 

据《台湾陈氏族》谱载,陈霸先的堂兄弟陈霸汉,闻陈霸先废梁立陈而“惧”,因而返回河南光州而司大宗。陈霸汉的祖父景文任汝南别驾,其父伯绍为合浦太守(据说廉州有陈王祠祀其惠政),他则返回老家管理嫡系长房宗制事,寓居间生子欲得(果仁),即陈元光的曾祖父;果仁生子叔犊(克耕),克耕生子政。

 

因此记载,我们可以理出这样的世系传递线索:陈元光父陈政、祖父是陈克耕、曾祖是陈果仁、高祖是陈霸汉。从陈霸汉在光州“司大宗”,到陈政带领陈元光从弋阳出征闽南,建功立业,陈家的“大宗”祖庙一直就住在光州,即今天的潢川。

而此鄱阳王陈伯山就是在光州“司大宗”的陈霸汉、陈霸先堂兄弟的第三代。更是在他管理鄱阳郡的时期,原“弋阳城”又侨置在他的治下,并改原县名“葛阳”为“弋阳”。

康熙时江西《弋阳县志》卷之一《沿革》记载有:“据陈氏家谱,陈康伯初封弋阳县开国子,其长子陈伟节封弋阳县开国男。”在卷之一《疆域·坊表》记载有:“化龙坊 陈氏世居于此”。卷之一《建置·秩祀》中更有大段的“陈文正公祠”等记载。据此,我们亦可知陈氏在“南弋阳”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此弋阳县更处于自古中原入闽的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汉武帝征东越,第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出武林,就是由崇安分水岭入闽的。武林在江西鄱阳县,由此前行入崇安县分水岭,二千年来,为入闽要道。在此要道江西、福建交界处的福建邵武,是兵家必争之关口,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今天邵武的和平古镇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拜祖地之一,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由此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而这位黄峭的远祖就来自我们光州。

一切都是那么巧合吗?

光州弋阳陈氏的后人陈伯山曾封鄱阳王;战乱中,原“弋阳城”又侨置在鄱阳王的治下;近一百年后,来自原“弋阳城”的陈氏后人,与“鄱阳王”有着血缘关系的陈政、陈元光又经过“南弋阳”进入闽地,开漳拓土,建功立业。

这一切都仅仅是巧合吗?
爱我所爱
  
  • 小宇子”
  • 发表于:2018/7/11 21:40:52
  • 来自:河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学无止境
  
  • 无风不起浪
个人实名认证个人实名认证
  • 发表于:2018/7/12 6:25:15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
  
  
  • flywzy
  • 发表于:2018/7/12 8:07:44
  • 来自:广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先民因战乱南迁,思念故土遂命名之。
  
  • 云卷云舒
  • 发表于:2018/7/12 10:10:34
  • 来自:河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发表于:2018/7/12 12:05:31
  • 来自:北京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潢川人都是江西那边迁徙过来的
爱你一生
爱你一生: 江西老表
2018-07-12 13:45:45 回复
小宇子”
小宇子”: 我也听老一辈人讲过,
2018-07-12 21:30:21 回复
我行我素
  • 骑牛抱羊载狗
  • 发表于:2018/7/12 13:41:49
  • 来自:河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吨吨吨吨
  • 我来了
  • 发表于:2018/7/12 22:26:28
  • 来自:河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 舍得
  • 发表于:2018/7/13 6:15:18
  • 来自:河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照此。
原弋阳人都南逃了,我们说到有啥义义。
奋斗就是幸福
  • 月儿
  • 发表于:2018/7/13 7:21:35
  • 来自:河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互动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