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光州漫忆:潢川民间传说廿篇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阅读:8177
  • 回复:28
  • 发表于:2016/7/22 21:39:2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光州漫忆:潢川民间传说廿篇

                                               杨 峰 整理

1:刘大老献袈裟

2:雷宝童投亲

3:潢川城的龙头嘴和铁水牛的传说

4:三洗河南 九袭光州

5:春熙寺

6:上油岗的传说

7:潢川渔鼓的起源传说

8:光州贡枣的传说

9:杜甫店的传说

10:永乐城的来历

11:豫南花乡卜塔集的传说

12:金斗湖沿

13:光州贡面的传说

14:荷叶酥和三股油果

15:豫南“三八菜”的来历

16:五龙宫

17:王莽撵刘秀

18:来龙

19:柴再用计全光州城

20:神童妙对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0:34
  • 来自:河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3:潢川城的龙头嘴和铁水牛的传说

 

潢川城古时候叫弋阳,是因为有弋阳山,山有光耀,所以又叫光州。很久以前,这儿建过黄国,南北二城中间的河叫黄水,所以又叫潢川。南城叫弋阳镇,北城叫春申镇。北城为啥叫春申镇?春申是楚国相国黄歇的号,“四君子”春申君可是大名鼎鼎啊,在我们潢川住过,县衙后院就是他的家,还有坟。他在潢川办了很多好事,北城就是他建的,不是那咋能叫春申镇呢?北城一建好,就有龙头嘴、铁水牛,这里面故事长着呢。

那时候,潢川城里黄水中有一条黄龙,这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河水泛滥,淹倒房子,淹死人,冲坏庄稼,老百姓恨这条龙,又没办法。春申君下决心要制服这条恶龙,就请了一位术士,就是法师。这一天法师右手拿剑,左手袖中摸出一个珠子,往天上一甩,嘴里念咒,那个珠子就在半天空里转圈。不一会儿,黄龙就从河里窜出来了,一出水,珠子就向龙头打,龙也咬,珠子发光,亮的人眼都睁不开,河里的水掀得的二、三丈高。春申君领着士兵和老百姓,都拿着刀枪兵器在河两岸观看,人山人海的。没多一会儿,珠子就把龙打伤了,龙就朝河北岸乱窜,人吓得也乱跑,春申君领着人用刀枪向龙身上乱砍,黄龙疼得乱滚,又往河里钻,头伸到河边的时候,法师一脚把龙头踩住了,又把宝剑插到河下,剑头对着龙头说:“再乱动,宝剑就砍你的头”,那龙伸头一看,宝剑在水里放寒光,一颤一跃的想飞上来,龙再也不敢动了。春申君要把黄龙剁死,法师让留它一条命,就画了符,镇龙不能动了。人都来了,把半死的龙埋了起来。用石头、泥巴压住龙,沿河堆成一个高坡,龙身很长,转了一个北城。以后北城人住多了,衙门也盖起来了。不管哪家倒的水,七转八转,都从龙头嘴里流出来到河里。那是借龙身作下水道,脏水倒下去,流出来的的水就变干净了。春申君从南城搬到北城,所以北城叫春申镇。

再说黄龙压在地下不甘心,又不敢动,咋办呢,它练精聚神,偷偷的丢下躯壳,化着一头铜头铁脑,不怕***的青铜神牛,吼叫如雷,一头扎进河里,“哞!”一声怪叫,河水暴涨,叫一声,水涨三丈,连叫几声,发大水了,冲倒房子淹死很多人,方圆几十里都是水,春申君领着人跑到弋阳山上。铜水牛摇头摆尾,在水里翻上翻下,老百姓被大水困在弋阳山,只有等死。这时西北方向一团紫气滚滚急来,走近一看是太上老君骑着青牛过来了,老百姓一见,都跪下来求他救人,太上老君说:“这条牛是我的坐骑,它能救救你们”,说罢不见了。那头黑青的水牛变成铁牛,冲下弋阳山,把大水分开,就象避水兽,直扑向铜水牛,两头水牛在黄水里打了起来,只打了七七四十九天,到底把铜水牛抵死了,铜水牛顺水淌到了三里湾。铁水牛抵掉了一只角,它忍痛大叫一声,水落三尺,整整叫了一夜,河水消了。

春申君领着老百姓回城,重建家园,南北二城之间的河上修了一座桥,铁水牛就蹲在桥墩上,天天看着河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水灾了。偶尔山水下来,水涨起来了,人们就可以在半夜听到铁水牛的叫声,第二天水就消落了。人们担心铁水牛会走,又打造了一条铁链子,把铁水牛栓住,定在桥墩上。以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君诞辰之期,老百姓都主动地在铁水牛面前摆上供品,烧纸烧香,人们敬重崇仰铁水牛。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0:49
  • 来自:河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4:三洗河南 九袭光州

 

潢川人都知道“李自成(李闯王)三洗河南、九袭光州”的故事。光州,大的指豫东南五县:潢、光、固、息、商;小的指潢川城。李自成带兵三次打到河南、九次攻打光州(潢川城)。战乱期间,潢川城里人快死完了。这是咋回事呢?

明朝末崇祯年间,老百姓都没法过,又穷又苦,潢川城里人天天都在偷偷的说李闯王的事,都说快打来了。突然,这一天,李自成的队伍开到南城的城外。城里的官兵老百姓参加守城。打到半夜里,城里的穷人偷偷的把城门打开了。李自成的队伍一下杀进城,把官兵都杀了。大半穷人跟着李闯王走了。朝廷又派了新州官,带队伍开进潢川城,把参加起义军的家属都杀了。几个月后,李闯王又打回来。潢川兵特别厉害, 一小会儿就攻下北城。他们看各自屋里的人都叫官兵杀了,气红了眼, 逮住官兵就砍。第二天,潢川城里的穷人都带着全家一齐投军,不敢留人在家了。老头、老妈儿帮烧火,女人、小孩去打仗,潢川城里的穷人快走空了。潢川是个军事重镇。没几天,朝廷又派官兵来了,又要杀穷人。除了杨家巷的人是朝廷命官家属外,南北二城的穷人都几乎被官兵杀光,血能淌满街。过没多长,李闯王的兵又开回来,又攻打光州城。这三袭光州的仗,打了三天三夜,到底打了下来。起义军一进城杀贪官污吏、杀富豪。部队在城里城外住满了。大小粮仓都打开充军粮,富商的金银财宝当军饷。杨家巷里的人把粮食、钱都拿出来给了起义军。

这样,李自成的起义军九次攻打光州城,官兵也杀了九回人。除了杨家巷的人外,城里就没人了。这么大的南北二城,十几年没人住。

老顺治坐朝后,迁移百姓来潢川城,都不愿意来。他派兵把江西瓦壶把子和筷子巷的人都捆起来,强行赶到潢川城里住下。从那起,潢川城人才多了起来。所以,现在潢川城里人,往上数几辈都是外地迁来的,大多数是江西瓦壶把子的人和江西筷子巷的人。潢川上年纪的人都习惯两手背后走路。这就是老祖先们被捆来的动作,遗传下来的。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1:06
  • 来自:河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5:春熙寺

 

潢川人杰地灵,出不少风流才子,有名的如汉朝郭宪、晋朝胡冲、元朝马祖常、明代刘绘等。单是城东南江家集、一朝一下出了四个大***:贺天官、李吏部、周进士、马翰林。

单说那李吏部,姓李,名春熙,幼年丧父,跟他妈妈一块种菜为生。小春熙每天清早到外拣粪,娘儿俩日子过得可苦。

有一天,小春熙捡粪捡累了,一头倒在官道上睡着了,不一会,县官从这走,坐在八抬大轿里,衙役鸣锣开道,跟班的前呼后拥,见一个小孩睡在路边,三班六皂,不由分说,抓过来就是一顿打,又一顿臭骂才算了事。小春熙被打得鼻青脸肿,一瘸一拐的哭着回家跟他妈说了,他妈一边给孩子洗伤口,一边劝他说:“儿啊,别哭了,是官刁死民,亏着你是个孩子,要是个大人挡了官道,不打死也脱层皮,弄不好还坐牢呢,不老实就断你个图谋不轨,杀头都管!”小春熙说:“妈,当官的就不讲理吗?”他妈点点头。小春熙说:“我也要当官”。他妈苦笑一声说:“儿啊,当官的是文章做的好,考上的。要念书才能去考官。”春熙听说这话,就说:“我不捡粪了,去念书,长大了去考官做”,他妈伤心地跟他说:“孩啊,那是有钱人家的事,俺们穷,哪有钱供你念书呢?” 

打那时候起,小春熙就懂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每天捡粪都跑到河对岸春秋寺门口趴着,听先生教书,时间长了,教书先生喜欢这孩子,知道他家没钱,上不起学,就不要钱叫他来念书了。

一晃三个月,有一天先生考试,小春熙居然一个字也记不着,一句话也背不出,枉费了先生心血,教书先生又气又恨,拿着戒尺朝头就打,当时把春熙打得头破血流。这一打,打出了个好处,把个捡粪小孩头里的愚血打出来了,打那以后,一教就会,过目不忘,学进去了,越学劲越大,干脆不回家了,住在寺院里,一边帮着干活,一边念书。

小春熙睡在寺院里,大三伏天,也不出汗,也没蚊子咬,教书先生觉得怪蹊跷。这天,他把春熙支派出去,自己睡在春熙的竹簿上,刚刚躺下,就听有人小声说:“快走啊,大人已经睡了,快去打扇子去”。一会儿,不知从哪儿蹦出来许多小人,都是一尺多高,穿的衣裳另摸另样的,一人手里拿一把扇子,叽哩咕噜的说着话,围在床四周,一齐向先生打扇子,先生只试着凉风习习,满身清爽,舒坦的闭上眼。没多一会儿,就听其中一个小人说:“错了,别扇了,这不是大人,是老师,快走吧,走吧”!一群小人叽哩咕噜一会儿就跑不见了。不一会,又热,蚊子又咬,先生明白了,这个小春熙将来有大出息。从此,先生尽力教诲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年过去了,李春熙果然考中状元,以后官拜吏部尚书,回乡省亲,修了春秋寺。

以后,人们把这个寺院就叫“春熙寺”。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1:22
  • 来自:河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6:上油岗的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出家到皇觉寺为僧,晨钟暮鼓,长夜孤灯,闭门诵了三年经,就出来云游四方。

他沿着淮河顺流而上,这一天,来到光州城东北的川老寺。川老寺的长老普惠和尚是个学富九车、满腹经纶的高僧,他从朱元璋的言谈举止中,看出来他虽然入了佛门,但是凡心未灭,胸存大志,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就坦率地对他直言:“你与其这样难修正果,还不如及早返俗,成番事业。”朱元璋觉得这话句句在理,就脱下僧服,离了川老寺,投奔农民义军去了。

没多久,朱元璋就当上了义军的小头领。他南征北战,官越当越大。兵越带越多,逐渐成了群雄之首。在他吃掉了最大的对手张士诚以后,手下的人纷纷上表劝他称王,朱元璋自己也认为可以称王了。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川老寺的普惠长老。他想,称王是件大事,我应该请教请教这位学问大、见识广的世外高人,听听他咋说。于是,他轻装简从,率一队轻骑,目夜兼程向川老寺奔来。

离寺还有三、四里,朱元璋就下了马,传令随从停下安歇。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他就乘着夜色,独自一人,悄悄地走到寺院,叩门投书,求见普惠长老。一见长老,朱元璋忙上前行了弟子之礼。长老见朱元璋对他还象当年那样谦恭,很受感动。忙命人打开大殿,请朱元璋入内叙谈。二人坐在蒲团上,叙说别后情景,越说越投机,越说话越稠。问到称王之事,普惠长老不吭声。再问,长老缓缓地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出家人不当过问凡间事。”朱元璋说:“长老,佛家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弟子一介武夫,胸无点墨,还望大师指点迷津,也让天下芸芸众生少受些血光之灾。”长老见他确是诚心诚意请教,就命小和尚取来笔墨纸砚,笔走龙蛇,写了一个条幅送给了他。只见上面写了九个字:“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朱元璋后看,什么都明白了,便起身告辞。这时夜已近五更,殿前灯里的油已经见底,灯芯一摇一晃的,眼看要灭。朱元璋赶忙喊醒在一旁打盹的小和尚,叫他“快上油缸取油。”

后来,川老寺毁于战火。不久,在寺院的废址上又兴起一个集市。因为朱元璋在这里说过“快上油缸取油”的话,这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人们就按照字音把集市叫上油岗。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1:37
  • 来自:河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7:潢川渔鼓的起源传说

 

俺们信阳这一片的渔鼓,艺人都拜邱祖,近二千名艺人都用一样的字派道字,艺人见面还“盘道”,你知道咋回事不?这里有关当局道行深着呐。

渔鼓是中八仙里头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传下来的。张果老的师父又是谁呢?这一说,话就长了。

那是几千亿百万年以前的事。

盘古开天地以后,没过多长,天塌地泄,哪儿都是洪水,没有地了。树、草、禽兽都没有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茫茫的大水时间长了,水皮子上聚了又黑又黄的水锈水锈越聚越多,结成一个大团子。这个水锈团子聚久了,受了日精月华,就变成了一个仙体。又过了几千万年,这仙体得了人形后人尊他为鸿钧老祖。鸿钧老祖在水上飘来荡去没事干。有一天,他飘呀飘呀,飘到一个大山底下,他喜欢得不得了,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没淹着,他就上了山,把这山叫昆仑山,在山上住了下来,建造了房子——玉虚宫。

鸿钧老祖在昆仑山玉虚宫住下来后有一天,他在宫后竹棍园里,砍下一节玉虚竹,又杀死一条蟒蛇,剥了蛇皮,蒙在竹筒上,做成了一个后来叫“渔鼓”的东西。以后就一边拍打渔鼓,一边唱仙曲,日子过得可好, 慢慢修炼得神通广大了。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有一回,从天上飞下来三个灵精,到处是洪水,无处存身,看见了昆仑山,直飞过来,掉落在山上,看见了已修炼几千万年的鸿钧老祖,怀抱渔鼓唱仙曲,就上前询问,鸿钧老祖笑了笑,把渔鼓一伸说:“大千世界,尽在此中。”三精往渔鼓筒中一看,果然,一节小小竹筒里天上、人间、树木禽兽、人物城廓,应有尽有,三精灵倒身下跪,立拜鸿钧为师,鸿钧老祖收了这三个徒弟,就是后人尊称的三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这就是“鸿钧一道传三友”,从此,师徒四人就在昆仑山玉虚宫修炼,跟和尚敲木鱼念经样,他们拍渔鼓唱仙曲。现在拍渔鼓用三个手指头拍,也就是因为鸿钧三个徒弟的原因。

后来,女娲娘娘炼五彩石补天后,洪水消了,陆地显露出来了,鸿钧老祖甩泥巴变人,杀死妖兽水怪,世界上才有人烟。鸿钧老祖又带徒弟上天建神仙界,留下老君在人间传道,教人修炼,教人拍玉虚竹唱仙曲。

太上老君、也叫老子,他也想上天,鸿钧老祖不让他走,他生气,所以“老子一气化三清”。老子在凡间带了很多徒弟,以后道教尊老子为鼻祖,道家人把唱仙曲叫道情,把玉虚竹叫道情筒。为啥把玉虚竹、道情筒叫渔鼓呢?也很久了。

那是中原华夏初兴时,力量不强,蚩龙可厉害,杀人如麻,他派人送来一面石头打磨的鼓,并叫黄帝当面敲响。要是敲不响,就大举进兵。石头咋能敲响呢?这叫“鼓”的东西也头一回见,怎么办?黄帝着急的很。 这时候,黄帝手下的一个渔民,是个道家人,会唱道情,他灵机一动,手捧道情筒走了上来,把道情筒蒙蛇皮的一面朝下,对准石鼓往下一放,“梆”的一声,道情筒碰响了,人们都以为石鼓敲响了,欢声雷动,蚩龙的使者灰溜溜地走了。黄帝依照渔民的身份和石鼓的名字,把道情筒高高举起来,命名叫“渔鼓”。以后把唱道情也叫唱渔鼓。过了不久,黄帝手下的一个人,叫伊耆,仿照石鼓的样式、渔鼓的蒙皮办法,做成了世界上第一面战鼓。

渔鼓越来越受人喜爱时,北海塌陷、洪水又发了,大水发的天塌地泄,人没哪跑的。这时候, 俺们中国的道家神仙在鸿钧老祖领导下,修炼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再也用不着一个妇女同志苦扒苦奔的炼石头补天了,鸿钧老祖说:“连人也不用派的,用根渔鼓就行了!”袍袖一挥,收尽了天下的渔鼓,填了北海眼,水一会就消了,人世上的渔鼓也绝迹了,道教也没有了,老子也早就升天了。

又过了几千年,在唐朝时,有一年三月三蟠桃会、中人仙里头的吹笛子的韩湘子,提出了人间没有渔鼓了,人变坏了,也变笨了,神仙没人信,道家功业也没人宣讲,今年的例会该解决这个问题了。韩湘子的提议,得到了各路神仙的赞成。太上老君从北海眼里抽出一根渔鼓,派张果老下凡到人间传道带徒弟。所以,现在唱渔鼓拍渔鼓筒子的声音好时,叫“出韩音”了,就是纪念韩湘子的。

张果老下凡、手拍渔鼓、打简板,在人间带了不少徒弟,道教又兴盛起来。以后出了个王重阳、王重阳的徒弟丘长春,又叫邱明铎、就是丘祖、丘祖把渔鼓传到光州俺们这一片,一直传到今个。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2:16
  • 来自:河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9:杜甫店的传说

 

杜甫店在潢川城东南五十里,原来这里不是集市,只有一个小棚, 集市距这里还有三、四里,也不叫杜甫店,叫瓦岗。这地方怎么形成了集市,又叫上杜甫店的名字呢?这里面有个传说故事。

相传,唐朝天宝年间,大诗人杜甫出外郊游,路过光州,走到瓦岗,天已经黑透了。这时,天又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于是,他就停下来,打算在这儿找个歇脚的地方。一打听,瓦岗是个小集,没旅店。 杜甫在集上来回走了两趟,他见集当间儿有户人家房子很宽敞,就前去敲门投宿。

杜甫投宿的人家姓苟,是当地的大户,有钱有势,平日里无恶不作。他正在家里赌牌,听见叫门,开门一问,原来是个穷书生前来借宿,便火不打一处来,大骂来人冲了他的手气,当即放出自家的恶狗。 杜甫遭到拒绝,正要离去,狗已经把他的右腿咬了一口,他赶紧后退,可是那条狗在主人的唆使下,却步步紧逼,一直把他撵到集外好远才罢休。

投宿不成,反遭狗咬,杜甫只好冒雨往前赶。雨下得更猛了,雨点比铜钱还大,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杜甫穿一身单衣,没走几步,全身上下就淋个湿透。他又冷又饿,浑身直打哆嗦,被狗咬的右腿鲜血淋漓,疼得火烧火燎的,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跟斗,终于在离集三、四里的地方瞧到一个小棚。棚里一个老奶奶正在纺线,杜甫上前喊开门,老奶奶一看他的模样,不禁吓了一跳。老奶奶是个穷苦的孤寡老婆,听杜甫说了瓦岗的经历,同情的直掉泪,忙找出蒲蜡(一种止血的草本植物)和布条,先把杜甫腿上的伤口包住,接着,又烧好热水, 找出干净衣服,叫杜甫换洗。杜甫洗过澡,换上衣服,老奶奶又把饭做好端了上来。吃罢饭,老奶奶铺好床,叫杜甫去安歇。杜甫见棚里只有一张床, 便问道:“老人家,你在哪儿休息呢?”老奶奶说:“年纪大的人瞌睡少,今夜我就纺线纺到天亮算了。”杜甫说啥也不答应,老奶奶直发脾气,杜甫只好上床休息去了。

第二天,雨过天晴。早上,杜甫睁开眼,就看见自己昨晚换下的脏衣服,已经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边,是老奶奶连夜洗干净,又生火一件件烤干的。吃了早饭,杜甫要走了,他给老奶奶留下钱。老奶奶把脸一沉,说:“出门在外,谁没遇过难处,我能要你的钱吗?”杜甫执意把钱留下,来回央了好几回,当他看到老奶奶真的生了气,只好作罢。不过,对昨夜经历的事,他觉得不表达表达自己的心意,真象个东西堵在喉咙眼,不吐不快。于是,他从自己行李包里拿出笔墨,在老奶奶小棚的泥巴墙上留下一首诗:

        瓦岗投宿遭白眼,荒野小棚解饥寒。

        莫道人情薄如纸,萍水相逢恩如山。

杜甫的题诗和他在瓦岗的遭遇,很快叫大家知道了。人们都骂那个姓苟的,吃人饭不干人事,坏了地方的名声。就连他的乡邻,也陪着他遭了殃,出门在外,人家一听是瓦岗的,扭头就走,不愿打交道。于是,许多人在瓦岗住不下去了,不愿再陪姓苟的去丢人,纷纷往外搬,不少人就搬到老奶奶的小棚附近。没多久,瓦岗就没了人家,成了一片荒地。而老奶奶的小棚周围,由于搬来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成了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集市。因为,诗圣杜甫在这儿歇过一夜,还留下有诗,所以,人们便叫它“杜甫店” 。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2:31
  • 来自:河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0:永乐城的来历

 

潢川,民国以前叫光州,这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还叫过永乐城,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潢川为啥又叫永乐城呢?这里面有个传说。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个元宵节,当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微服私访来到光州。

光州是州治所在地,不用说,元宵节热闹非凡。天一抹黑,城里彩灯高挂,灯火如海,五光十色,争奇斗艳,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扶老携幼,水泄不通。永乐皇帝想到历代皇帝都有元宵观灯,与民同乐的习俗,便在城里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着一身布衣,独自一人,来到城里最热闹的衙门口观赏花灯。

早已是灯火通明,如同白昼,玩龙灯的、玩旱船的、玩狮子、玩河蚌的,百式百样。直看得人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永乐皇帝夹杂在人群里,这望望, 那瞧瞧,不知不觉,被挤到衙门口对面的盛花楼的廊檐下。

这盛花楼是光州城里最大的酒楼,往日里人来客往,猜拳行令,比逢集还热闹,如今这里静悄悄的,冷冷清清。永乐感到有些累,就喊开店门,进去歇息一会。进得门去,只见临窗的一张桌前,一个书生正秉烛夜读,外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他好象一点也不知道,就连永乐进得屋来,他也没有觉察。永乐对这个书生感起兴趣,就问店小二:“这人是谁?”店小二说:“是个赶考的举子,姓白,叫白简。”永乐走到白简面前问道:“白举人,大街上这热闹,咋不出去看看?”白简抬起头,一看问话的是位老者,忙起身施礼答道:“大比之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学生不敢贪图一时玩乐,耽误大好时光。”

永乐皇帝见白简出言不凡,有心试试他的才学,当下出了半副对子:“灯明月明,光照大明一统”,让白简答对。

白简当即答道:“君乐民乐,齐颂永乐万年”。

永乐听了,心中暗道:“这举子果然有些才华。”这时,附近姑子堂传来敲木鱼的声音,永乐眼珠一动,又出了一联:“堂上木鱼,无水更更叫” 。

白简略事思考,猛然看见屋檐下挂的响铃片,灵机一动,应道:“檐下铁马,招风夜夜惊”。

永乐点点头,暗暗称赞白简才思敏捷。不过,他不想认输,还想出个难对联,考倒白简。刚才观灯时,他看到一盏宝塔灯曾想了个绝妙的上联:塔中点灯层层孔明诸格 (葛)亮。可他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下联来,于是,他叫白简来对。

这个下联的确很难对,既含了诸葛亮的名,又有他的字,也难怪永乐对不上来。白简沉吟良久,也是迟迟想不出下联。永乐笑道:“举人不要费脑子了,这个联是个绝联。”这时,店小二端着一盆洗好的藕从后院回来,白简一见,眼睛一亮,拍手言道:“老先生,我的下联有了。”“有了?快说是什么?”白简对道:“里洗藕节节胎(太)白理(李)长根(庚)。”他巧妙的在下联里镶嵌进大诗人李白的名和字。

永乐皇帝听了,龙颜大悦,连连夸奖白简对得好,于是,二人一见如故,又谈起学问,越说越对劲儿,不觉到了二更天。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永乐不禁打了个寒颤。白简见老者衣着单薄,忙回屋里取了件披风,披在永乐身上。披风一沾身,永乐就试到一股暖气通遍全身,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衣物,便问道:“此衣可有来历?”白简说:“此衣就是四海闻名的风火宝衣。”永乐说:“据我所知,风火宝衣原为宫廷之物,后来太祖将它赏给了前朝大臣公孙延寿,此物为何又到了你手里?”白简说:“赶考路上,我遇上了个山大王叫公孙秦, 他是公孙寿的孙子,原来在朝为官,因被奸臣所害,被迫落草为寇。他将我劫上山,问明是进京赶考的举子,又见我有点才学,就有心成全。他怕我遭受奸臣排斥,不得登第,便以祖传宝衣相赠,吱咐我,如果落第,可以献宝衣为由上殿面君,乘机陈述自己冤屈,揭露奸臣的丑行,为繁民请命,为朝廷除奸。”永乐皇帝听后,微微一笑,有心再试试白简的德行,就说道:“白举人,能否将此宝衣借老人一用,待回旅馆,即着人送还。”白简说:“老先生不必客气,学生拿出此衣给老先生挡寒,正是此意。”永乐说:“你我素不相识,难道你就不怕我骗走宝衣吗?”白简说:“君子之交,贵在仁义二字,不能以诚待人,何以求得别人以诚待我? 学生不才,为人处世,以德为本,老先生,你就只管穿着走吧。”

永乐皇帝披着宝衣离去。店小二对白简说:“你真是个书呆子,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你咋能随便相信他呢?”白简说:“那位先生举止端庄,气度不凡,满腹经纶,谈吐典雅,我咋能无端的怀疑他呢?”

正在这时,一匹快马停在门外,从马上跳下一个太监,高声问道:“白举人白简住在这儿吗?”店小二一听,吓得直打哆嗦,拉着白简低声地说:“白举人,怕是你结交强盗的事犯了,一人做事一人当,你可别把咱饭店牵扯上啊。”白简说:“你放心好了,我咋能牵连无辜?”说着上前应道:“在下就是白简,不知公公找我有何贵干?”太监取出圣旨念道:“圣旨下,举人白简献宝有功,今封进宝状元,着令进宝状元进京会考,争夺今朝文科状元。”白简这时才知道,借宝衣的老者原来就是当今皇上。于是,三呼万岁,接过圣旨,连夜打点行装,进京赶考去了。

永乐皇帝也在第二天一大早轻车简从离了光州。光州知州得到御驾亲临光州的音信后,慌忙赶到旅馆,永乐皇帝早走得没影了。

从那以后,光州城就改名叫永乐城,一直叫了好多年。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3:14
  • 来自:河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1:豫南花乡卜塔集的传说

 

潢川卜塔集是中外闻名的豫南花乡,这里的各种花卉,多年来,畅销国内,远销国外。尤其是这里的桂花,历史上好多朝代都指名要它进贡宫廷,成为名贵的皇家花卉。关于卜塔集花乡的来历,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哩。

古时候,卜塔集头有座砖塔。砖塔傍倚小潢河,金壁辉煌,耸入云端,气势恢弘,蔚为壮观。特别是朝霞夕阳,塔影倒映河中,风景最好看。卜塔集的地名就是袭用塔名而来的。

传说,有一天,天上的百花仙女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此地,立即被这儿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她降下云朵,登上卜塔,举目四望,只见小潢河象条碧绿的绸带,绕着卜塔流过,河里,白帆点点,渔歌互答;岸边,杨柳依依,牧童横笛,真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日图。百花仙女看着看着,不禁沉醉在这动人的景色里,不知不觉耽误了好一会功夫,她抬头一看,见天色不早,慌快驾起祥云,赶路去了。

百花仙女一路紧走,赶到王母娘娘住的瑶池,总算没误蟠桃会。她一落座,就忙去掏身上的罗帕,擦脸上的汗,哪知,罗帕不见了。她恍恍惚惚记得自己在卜塔集游玩时,曾用罗帕擦过汗,莫不是刚才匆匆忙忙,将罗帕丢落在塔上了?这罗帕是仙家之物,若丢失了可不是小事,万一被凡间人捡到,更不得了。想到这,她的脸吓的咯白,坐立不安,想走,又不敢走。这情景叫王母娘娘看见了,就唤她过去问个究竟。百花仙女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禀告。王母娘娘听罢,大发雷霆,严厉斥责百花仙女不该贪图玩耍,说:罗帕是你怀中之物,若被女人捡去了,找回来还可罢了,若被男人捡去,你就得嫁给那个男人,不然,玉皇大帝就按照天规,连降十二大灾于凡间。”百花仙女眼里噙着泪连连点头称是,当下告别王母娘娘,下凡寻找罗帕去了。

百花仙女的罗帕果然被一个男人捡去了,他姓吴,叫吴大,从小死了爹娘,孤苦零丁,田无一垄,地无一墒,靠给人打短工度日,住在一间破草棚里,四十多岁了,也没讨上媳妇。百花仙女找到他,见他长得又黑又瘦又老又丑,心里一下凉了半截,向他讨回罗帕,扭头回天宫去了。走到南天门,遇上从蟠桃会回来的嫦娥。嫦娥关心地询问罗帕的下落,百花仙女一五一十的照实直说,嫦娥叹口气说:“你这么漂亮的人儿,是不该嫁给那么个丑汉子。不过,这下凡间就要遭难啦。”嫦娥的话,震动了百花仙女的心,她想,丢落罗帕本是自己的过错,怎能叫凡间的百姓为此无辜遭殃呢?想到这里,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嫁给吴大。嫦娥上前对她深深施了一礼,说:“好妹妹,我替凡间的黎民百姓谢谢你了。”说完,转身回月宫折了一枝桂花,送给百花仙女,留作纪念。

吴大一文钱没花,凭空娶来个如花似玉的仙女,高兴的嘴巴咧得象个大喇叭。百花仙女却是另外一幅样子,心里一点高兴的味儿也没得,整天愁眉苦脸,哀声叹气,加上她从没食过人间烟火,人间的生活过不惯,吃不好,睡不宁,没几天就病倒了。这下可把吴大急坏了,他冒着瓢泼大雨,连夜跑了几十里路,从城里拣回草药,熬好汤,撑着百花仙女的头,一口一口地喂药,又想着法子做些好吃的饭菜给百花仙女吃。一连几天,吴大白里黑里守候在床前,小心地侍候着百花仙女,饿了,煮些野菜吃;瞌睡了,靠在床腿打个盹,累得再很,也没半句怨言。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百花仙女看吴大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了转变,开始喜欢上他,愿意和他过上一家人。百花仙女本来害的是心病,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她的病也就好了。第二天夜里,百花仙女等吴大睡着了,悄悄地起身下床,驾起五朵祥云飞到大别山的金刚台,在那里采到一棵千年的灵芝草,带回家来,炖了一罐汤,推醒吴大,叫他喝下。吴大喝了,立即变成了一个白干白净一高二大的小伙子。百花仙女把嫦娥送的桂枝栽在门口,又把种花的手艺教给吴大,打那以后,小两口和和美美过日子,生下一双儿女,靠着种花养家糊口。由于吴大两口栽的是月宫里的桂花,花香四溢,名扬四方。所以,买家很多。吴大卖花得到发家致富。

过了几十年,吴大寿终正寝。她一死,百花仙女劫数也满,被王母娘娘召回天界。不过,她的一双儿女和她带下凡的月宫的桂花,都留在了凡间,她传授的种花手艺,也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直到今天,虽然那座卜塔早就连一块砖瓦也找不到了,可是百花仙女和吴大的后人吴姓人家仍是卜塔集的大户,种花手艺更是传遍卜塔集的家家户户。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3:27
  • 来自:河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2:金斗湖沿

 

古时候,潢川南城有个湖。一天,有个在私塾学馆读书的少年,放学路经湖沿,发现地边落了一只蜘蛛。少年把蜘蛛拾起装在小纸盒里,天天逮些蚊绳小虫喂它。上学时把装有蜘蛛的盒子藏进书斗,放学时再带回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笑这个少年傻。

“傻少年养蜘蛛”的事被学馆先生得知,立即让傻少年将蜘蛛扔掉,否则要遭责打。当天,傻少年放学经过湖沿,从小纸盒里放出蜘蛛,只见那蜘蛛长得身大肥胖,满身放光。傻少年对蜘蛛说:“不是我不喂你,是先生责怪,师命难违,你也长大了,自己找食去吧!”

后来,有人在夜间发现湖中上空结了个蜘蛛网,网上一只大蜘蛛前爪钩着一个金斗。若渡到湖中去看,什么也看不见。“蜘蛛网上有金斗”这个消息,传到城内一个珠宝商的耳朵里。为了取得金斗,珠宝商找到傻少年说:“蜘蛛是你喂大的,你能把金斗取来交给我,我给你很多很多的钱。你要不去,我到学馆先生那里告你的状,你养妖害人!”傻少年知道珠宝商在哄骗他,想了一想说:“我要取不到呢?”珠宝商说:“取不到不干你事。”

夜静更深,傻少年来到湖沿,珠宝商暗随在后。蜘蛛一见傻少年,就挥动爪子,把网丝牵到湖岸。傻少年摸那网丝,异常坚硬,就踏着网丝向蜘蛛走去。珠宝商看得清楚,心中暗喜,专等傻少年取来金斗。傻少年快到蜘蛛跟前,暗使眼色,又摆了摆手。蜘蛛会意,将钩金斗的爪子蓦地一松,扑通一声,金斗掉进湖里了。傻少年回到湖沿,湖上一片漆黑,就对珠宝商说:“这畜生忘恩负义,把金斗沉进湖底了。”珠宝商无可奈何, 悻悻而去。

不知经过多少年,人们只知道湖里有金斗,但从没有人能打捞着。有人想量量湖有多深,四两生丝垂直而下打不到底。从此,这个湖得名金斗湖。年深月久, 南城沿湖兴建房屋,湖渐渐被填平。建国后,仅剩下湖中心的一个水坑也填平了。湖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称 “金斗湖沿”。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3:58
  • 来自:河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3:光州贡面的传说

 

贡面是潢川的传统手工制品,被载入《中国名食》一书。它细如发丝,空如葱管,所以人们又叫它“空心面”。贡面还有个名字叫“魁面”,据说这名字还是唐朝的武则天给起的呢。

传说,武则天作了皇帝,便布诏天下,要在她登基百日之时,举行盛大庆典。又传旨光州刺史,说:往年光州进贡朝廷的挂面都是实心的,如今已经改朝换代,着令光州三个月内为朕作出空心挂面,以备百日盛典食用。

光州刺史接到圣旨,不禁脑子一阵发麻。他心想,这挂面本来要比麻线还细,还怎么把它作成空心的?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可他知道武则天是个随心所欲,说到做到的女人,若违背了她的意愿,那是没得好果子吃的。牡丹花不是因为没有遵从她的旨意开花,被她一怒之下贬到洛阳去了吗?她对花都这么厉害,对人那还用说。于是,他赶忙把光州城里所有的挂面师傅召集在一块,限他们两个月内作出空心挂面,否则,就办他个欺君之罪。

那时,光州城里挂面作得最好的数一个姓马的师傅,因为手艺出众,同行人人佩服,都尊敬地叫他马老大。马老大接受刺史的指令回到家里,心里象塞了一团乱麻。他明明知道空心面是武则天一时高兴想出的花样,也许根本就作不出来,可他也没办法推辞掉这个皇差,只好硬着头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干了起来。他把麦掏了三四一十二遍,把面粉筛了三五一十五遍,又把面团揉了三六一十八遍,作出的挂面果然比过去白得多,可就是不经拉,粗粗的,还是实心的。于是,马老大只好重打锣鼓另开张,千方百计的在掏麦、磨面、揉面上变着法子,翻来覆去试作着,一个月过去了,可还是羊皮是羊皮,旧靴是旧靴。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马老大有个徒弟叫彭仁义,他见师傅整天只是在面的成色上打圈圈,就小心翼翼地进言道:“师傅,咱们除了在面的成色上下功夫,能不能在配料上想些法子呢?”马老大一听,把白眼一翻,说道:“你说得轻巧!作挂面的手艺是祖上多少代传下来的,哪能是随便乱改的?!”马老大的女儿巧珍在一旁听了,不服气地顶撞道:“我看师兄说的有理,照祖上的法子,就是作不出空心面。”马老大气得把两眼一瞪,大声喝斥道:“小孩子家,你懂个屁,给我滚一边去。”彭仁义听出来师傅的话是冲着他来的,便不吭声,不吭气地走到一边,干活去了。

转眼到了重阳节,这天一大早,师傅就叫彭仁义去饭店买油货,仁义去了好大一会功夫,也不见回来,师傅就叫巧珍去找。巧珍跑去一看,只见仁义正傻呆呆地站在油锅前,看人家炸馓子。巧珍在他边沿站了好一会,他也没发觉。巧珍说:“师兄,你咋啦,炸馓子有啥看头?”仁义回头见是巧珍,便指着饭店厨师手里扯着的面,说:“师妹,你看——”巧珍一看,心里马上明白了仁义的意思。原来,作馓子和的面里面兑的有盐,和好的面又用香油浸着,所以有韧劲,经得住人用手来回的扯。一团面,越扯越细,越扯越细,最后扯得比麻线还细。巧珍说:“师史,你想用作馓子的法子作挂面?”仁义点点头,说:“我想试试,就怕师傅不答应。”巧珍说:“眼看期限就到了,爹这些天都愁死了,我们索性背着他自己干算啦。”

二人回到家里,马老大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愁眉苦脸地说:“看来空心面我是根本没本事作了,过两天就到了期限,到时为师轻则坐牢,重则要杀头。仁义,我现在就把你师妹托付给你,你们赶快打点行装,远走高飞,找个僻静的地方落下脚,好生过日子吧。”马老大的话还没说完,仁义和巧珍的眼泪就扑嗒扑嗒掉了下来。仁义说:“师傅,还有两天时间,俺们还可以试试别的法子。”巧珍说:“爹,你别慌说闭气的话,让师兄试试他的法子,再说。”到了这地步,马老大也顾不上行业的规矩、师傅的面子了,叫仁义只管放手去作。仁义和巧珍臼来一盆上等白面,兑上盐和香油,踹透揉好,精心细作。说也奇怪,这面由于经过盘条上筷子、上槽等好几道工序加工,比作馓子的作工细得多,所以细得象头发线一样。面扯得长了,面心也叫扯空了,切开,里面有个针尖大的空。马老大一看成了空心面,不禁喜笑颜开,当即叫仁义和巧珍拜堂成亲,说道:“空心面是你们俩作的,是它促成了你们的姻缘,我看就叫它龙凤面吧。”

空心面终于按时进贡到朝廷,武则天见了,不禁连连稀奇。当御厨将一碗鸡汤下的龙凤面送了上来,只见汤是汤,面是面,吃上一口,爽朗可口,鲜美无比。她于是夸奖道:“光州贡面实乃面食之魁也。”所以,光州贡面从此又有了“魁面”之名。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4:13
  • 来自:河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4:荷叶酥和三股油果

 

荷叶酥是潢川著名的面食点心,它以面粉为主料,掺合猪油、小磨油、明矾、食盐等多种佐料油炸而成,其形状如一片精巧的荷叶,色泽嫩黄,酥脆香甜。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每顿早饭都少不了荷叶酥。可是,这个传统食品,却在一夜之间,经潢川饮食行业同仁一致赞同,永远停止制作,以至失传了多年。要问其中的原因,这里边还有个深明大义的故事。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革命果实却叫大卖国贼袁世凯摘走了。袁世凯得意忘形,便要复辟帝制,他的狼子野心一露,全国各地立即燃起反袁讨袁的怒火。就在这时,潢川涌现了三位反袁的义士,他们的名字叫:郝雨樵、叶朗台、苏扶山。

说起郝雨樵,他是潢川北城西街人,清秀才,后来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当他得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便组织民众在城隍庙集会,声讨袁贼的卖国罪行。郝雨樵在集会上声泪俱下,慷慨陈词,痛骂袁世凯祸国殃民,号召民众同仇乱忾,一致讨袁。袁世凯在潢川的走狗对他怕得要死,当天夜里,就把他偷偷抓起来,连夜送往省里。

叶郎台是潢川城南八里奶奶庙人,清朝的拔贡。他当时在省城一家报馆里担任主笔,写了许多讨袁的文章,文笔锐利,入木三分。省城里的亲袁派听到他的名字,头都是痛的,终于找个借口,将他逮进大牢。

苏扶山家住潢川卜塔集,也是前清秀才、同盟会员。他在孙中山手下跑外勤,专门从事讨袁的组织工作。袁世凯的侦探打听到他因事回家探望,便潜来潢川,将他秘密逮捕,解到省城。

三位反袁义士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但他们个个都是硬汉子,咬紧牙关,宁死不屈。袁世凯穷技无奈,就下令将他们同时处决。

三位义士在省城英勇就义的噩耗传到潢川,全县上下一片哭声。城里各家商号,自动停业三天,以示悼念。这时,有人提出,潢川传统的晨点“荷叶酥”和三位义士的姓郝、叶、苏字音相同,为了尊重三位英烈,应该停止制作。于是,饮食同业会觉得这说法有理,一致同意从今往后再不制作荷叶酥。

不久,有位姓黄的厨师偶然从家里贴的门神腰里挂的弓箭得到启发,他想,郝、叶、苏三位义士真好比这弓箭的一弓一统一箭,他们三者同心合力,向卖国贼袁世凯射出了正义的利箭。他就用作荷叶酥的原料和好面,擀成薄片,切了三条,照弓箭的式样,作成形状像是拉满了弓搭上箭的三根宽面条,过油炸好,拿到同行面前,讲了它颂扬英烈的寓意,大家看后连连称好,将它起名叫“三股油果”。从此,潢川早点面食又多了一样独特的新品种。

由于三股油果仍旧保持了荷叶酥色泽嫩黄,酥脆香甜的特点,人们又叫它“三股酥”,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潢川当地的主要早点之一。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4:27
  • 来自:河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5:豫南“三八菜”的来历

 

信阳地区的人,以好客闻名全省。谁家来客了,先沏清茶一盅,留下就要喝酒,下酒菜差不多都是上“三八菜”待客。这“三八菜”就是八个凉盘、八个热盘、八个大碗、三八二十四个菜。是信阳地区的人好吃吗?不是的,这里头有讲究。

大别山的一个山庄,住了张员外一家,是个积善之家,修道敬神、修桥补路、接济穷人。不管三教九流的人,去他家,都管吃管喝,临走还送盘缠钱。这一天,王禅、王敖、杨二郎、毛遂、白猿、南极仙翁、长眉仙、赤脚大仙这八个“上八仙”来到他家。张员外看他们仙风道骨,想必也不能吃,就做了八个凉盘:卤牛肉片、牛肚丝、牛蹄筋、白斩鸡丝、蚕豆、桔子、豆筋、菠菜,合着烧酒端了上去,“上八仙”酒足饭饱,回天上去了。

没多长,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兰采和、张果老、曹国舅这八个“中八仙”也来到张员外家,张员外做了八个热盘:炸春卷、炒鱿鱼、香酥鸡、八宝饭、炒鱼片、葱烧羊肉、烧全鱼、红烧牛肉,外加一壶酒。“中八仙”也酒足饭饱上天了。

没多长,张百忍、鲁班、罗盛祖、刘伶、杜康、刘海、伏羲氏、三娘这八个“下八仙”也到了张员外家,张员外知道这八位仙能吃也能喝,就做了八个大碗:清汤鸡、大苏鱼、小苏肉、清蒸牛肉、鱼丸汤、海参扒锅巴、银耳甜汤、羊肉火锅,外加几坛酒。“下八仙”也酒足饭饱上天了。

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聚会在一块儿,都说张员外乐施好善、敬神崇道,应该度他成仙。鸿钧老祖和他的三个徒弟不信,就下凡考验考验他。这一天,鸿钧老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他们师徒四人,变成四个要饭化子,来到张员外家。张员外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干饭,打发他们走。太上老君说:“张员外,你这不对呀,上八仙来了,你做八个凉盘;中八仙来了,你端八个热盘;下八仙来了,你给八个碗。为啥只给俺们一人一碗饭呢?”张员外说:“四位,我张某敬仙敬道不敬乞,要饭的不就图吃饱饭吗?你们要是仙道,我就让你们进屋,坐上八仙桌,给那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的菜都给你上上。”太上老君掏出席牒说:“俺四个虽然不是仙,也修了几十年道,是昆仑山的道士,云游到这儿来的。”张员外一看不假,慌忙把四人让进屋,真端上来了八个凉盘、八个热盘、八个大仙,挈几坛子酒。鸿钧老祖这才信了上中下八仙的话,点了点头,太上老君就度张员外一家人成仙了。

张员外散尽家财,把房屋、田地都分给了穷人,跟乡亲们说了“三八菜”待仙客的事。大白天,一家十几口人都飞上天了。从此,信阳地区“三八菜待仙客”的事,就传了下来。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5:43
  • 来自:河南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19:柴再用计全光州城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间发生混乱。公元905年秋末,光州刺吏柴再用得到军报:朱全忠(参加黄巢起义的朱温)叛变投唐,成为唐末藩镇节度使,率领号称40万大军,进攻淮南(指淮南节度使所割据的地盘),前军到达光州辖境(那时候的光州城在今潢川南城)。全忠派使者对柴威胁道:“我王(唐封朱全忠为梁王)传下旨意,要你献城归降,升你为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如果顽抗,便将全城人杀光。”柴送毕来使后,换上全副戎装,登城见朱全忠,执礼甚恭说:“光州城小兵弱,哪敢触犯大王威严,大王如能攻下寿州(今安徽寿县),光州敢不从命归降?”朱全忠见光州城防甚严,恐怕一时攻不下,不如答应柴再用的要求。于是挥军后撤,他自己也退到光州城东所筑的十二连城的城堡内。朱全忠在城堡内呆了十几天,避开光州,率师去攻打寿州。不料柴再用突然派兵抄龚他的后军,使朱全忠损兵折将,险些全军覆没。柴再用计全光州城,被后人传为佳话。
爱我所爱
  • xiaofeng0280
楼主回复
论坛在职版主潢川志愿者
  • 发表于:2016/7/22 21:45:55
  • 来自:河南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20:神童妙对

 

很久以前,一个南方人来到光州城,听说这儿出了个神童赵南星,有些不信。他来到一家酒馆,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和酒家闲扯。闲扯中,知道赵南星上学放学都要从酒店门前路过,他便打定主意,要在酒馆里难一难神童,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正在他得意之际,酒家忽然向外一指道:“客官,赵南星来了。”

这个南方人向外一看,只见雨中走来一个满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南方人心里说,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公子少爷,原来像个要饭花子。于是就更加瞧不起赵南星了,他翘着二郎腿,冲赵南星摆摆手:“过来,过来!”

赵南星慢步来来到酒馆门前,深鞠一躬道:“先生有何见教?”

“你是赵南星?”

“学生正是。”

“都说你是神童奇才,很会对诗。”

“神童不敢当,但可以对点诗。”

南方人便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对得好,赏你一杯酒喝,对不出,必须从桌子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点点头。南方人打量赵南星一眼,念出一句上联:“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卑不亢,随声接道:“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方人受到了污辱,恼羞成怒,连说:“不好”。

赵南星道:“怎么不好?”你上联含有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东西。”

南方人蛮横的说:“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放肆,成何体统?”

赵南星立即顶撞一句:“堂堂七尺须眉,欺小何以忍心,羞于为师。”南方人听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资料来源:《潢川县文化志》、《潢川历史文化大观》、《花乡》等
爱我所爱
  • 简单de快乐
  • 发表于:2016/7/22 22:25:05
  • 来自:河南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先顶在看!
  • kwangchow
  • 发表于:2016/7/22 23:37:04
  • 来自:福建
  1. 2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xiaofeng0280
2016-07-23 10:06:20 回复
  • 大黄庄神探
  • 发表于:2016/7/23 12:17:04
  • 来自:河南
  1. 2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叫神话吧
  • chian-1980
  • 发表于:2016/7/23 14:37:37
  • 来自:广东
  1. 2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比你整的什么古董,邮戳之类的东西好多了,赞一个!
来自手机版
(0)
(0)
论坛知名会员个人实名认证
  • 发表于:2016/7/23 16:30:14
  • 来自:河南
  1. 2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心诚,心静。自娱自乐。
  • 坐看天上的云
  • 发表于:2016/7/23 17:35:17
  • 来自:河南
  1. 2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